陰晴不定簡唐覲秘校并敖吳二君五首 其二
蠶眠初上簇,麥熟正磨鐮。
云氣重重合,江流夜夜添。
薦饑人甚困,多病我仍兼。
欲就橋南宿,單衣莫雨霑。
蠶眠初上簇,麥熟正磨鐮。
云氣重重合,江流夜夜添。
薦饑人甚困,多病我仍兼。
欲就橋南宿,單衣莫雨霑。
蠶兒眠后剛剛上簇,麥子成熟人們正磨著鐮刀。云氣層層疊疊聚合在一起,江水每晚都在上漲。連年災荒百姓十分困苦,我自己還身染多病。想要到橋南去投宿,只愿單薄的衣衫不被夜雨打濕。
上簇:指蠶上簇結繭。
薦饑:連年災荒。
霑:同“沾”。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薦饑人甚困”可推測,當時社會處于連年災荒的困境,百姓生活艱難,詩人自身也飽受疾病困擾,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此詩,表達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自身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反映災荒時期百姓的困苦和自身的艱難處境。其特點是將農事場景與自然景象結合,以景襯情。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社會民生狀況,有一定現實意義。
十年相識跡非疏,今日江亭嘆別車。
牢落名聲讒謗后,支離形影瘴氛余。
重來仕路誰為援,卻返家園欲自如。
煙浪一舟無長物,罷官只似到官初。
三歲悲農事,官倉亦已貧。
勅書雖赦獄,恩澤未蘇民。
南國供輸大,中宵涕泗頻。
一心隨草木,無復念沉淪。
寂照三乘法,冥通萬佛心。
傳燈光祖印,演教茂禪林。
蓮座華成雨,云庵施側金。
因懷會稽紱,蘭梵許登臨。
三伏當炎熱,翻如九月天。
晨興重衣裌,夜宿盡防川。
船撼江聲怒,樓侵雨氣纒。
白頭悲世態,何以度殘年。
棟宇新成寺,黃金貼翠微。
山眉一雙碧,江帶兩條飛。
亂石森門戟,晴云作地衣。
薫弦誰與奏,松響瀉珠璣。
濯濯水中華,香艷勝蘋藻。
英英泥中根,絜素常自保。
房實又堪食,無一不為好。
乃知金仙經,譬喻肆論討。
游宴集賓僚,賞詠固宜早。
一朝霜飚至,莖葉變枯槁。
抑亦如佳人,妍媚忽衰老。
顧眄豈復憐,棄置不足道。
幽懷向君開,芳樽為傾倒。
木末誰能搴,愁煙起孤島。
雨過南山紫翠深,團團仙露灑衣襟。
碧云影里寒猿嘯,玉澗聲中怨鶴吟。
期赴前林同茗酌,倦投盤石揀蘿陰。
憑誰寄語謝康樂,安用披榛故遠尋。
一作城頭飲,重論別后詩。
倐然云雨至,應有鬼神悲。
敘事公偏富,求聲我最知。
賡酬三百首,余韻付咸池。
亭壓全閩近冢丘,四時營祀想神游。
毫添玉兔新成史,德合銀潢不盡流。
翼翼棟梁橫蜃澤,林林松槚冒霜秋。
榮名已往余陰隲,定有兒孫萬戶侯。
可惜花飛盡,春歸客未歸。
艱難行路險,老大賞心稀。
翰墨誰曾問,漁樵與愿違。
江干空駐目,藜杖得相依。
狹徑通蕭寺,墻開薜荔陰。
坐聞松籟奏,歸待月華沈。
雅有賢人樂,清無俗坌侵。
一軒寧久駐,四海望為霖。
不記西亭醉別時,別來佳句愈瑰奇。
心隨云影沈天角,夢逐灘聲到海湄。
滿目青山誰共樂,何年黃卷得同披。
遙憐嚴武能為帥,幕下爭傳杜老詩。
君欲效陶潛,超然異今趣。
開齋即吾廬,欣欣同所慕。
潛魚不群游,棲鳥不返顧。
無意亦無我,何思復何慮。
遂趨羲皇上,日息自休裕。
百年能幾何,不知歲云暮。
終當隨白云,悠悠此山去。
力學窺前古,扶經翊太平。
樂成天地格,祧正祖宗明。
知命窮猶達,趨玄死亦生。
世無班馬筆,誰為勒幽銘。
霏霏皓雪翳長空,南郭緣何有徑通。
訪戴船歸清興逸,姓袁人臥冷光蒙。
欲傾樽俎延高蓋,忽得篇章邁古風。
四十年前除夜樂,如今相對兩衰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