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王定國北歸第五橋
白露凄風洗瘴煙,
夢回相對兩凄然。
雀羅廷尉非當日,
鳩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飽諳思縮手,
主恩未報恥歸田。
誰憐第五橋邊水,
獨照臺州老鄭虔。
白露凄風洗瘴煙,
夢回相對兩凄然。
雀羅廷尉非當日,
鳩杖先生愈少年。
世事飽諳思縮手,
主恩未報恥歸田。
誰憐第五橋邊水,
獨照臺州老鄭虔。
白露時節凄冷的風驅散了瘴氣云煙,夢中醒來相對而坐,兩人都滿是凄涼。如今的門庭已非當年廷尉翟公那般門可羅雀,拄著鳩杖的您卻愈發顯得年輕。歷經世事變遷,我早已看透想要收手,只是主上的恩情未報,實在恥于歸鄉。有誰能可憐第五橋邊的流水,獨自映照著臺州的老鄭虔。
瘴煙:南方山林中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霧氣。
雀羅廷尉:用漢代廷尉翟公失勢后門可羅雀的典故,此處指王定國被貶時的冷落境遇。
鳩杖:古代帝王賜給年老者的手杖,杖頭刻有鳩形,以示優老。
飽諳:非常熟悉、經歷豐富。
歸田:指辭官回鄉。
第五橋:具體地名,可能為王定國北歸途中所經之地。
臺州老鄭虔:鄭虔為唐代文學家,曾貶臺州司戶,此處以鄭虔自喻,感慨自身境遇。
此詩作于元豐末年(1085年)前后,王定國(王鞏)因受“烏臺詩案”牽連,被貶嶺南賓州多年,后遇赦北歸。蘇軾與王定國交誼深厚,聞其北歸,作此詩表達欣喜與感慨。此時蘇軾剛從黃州量移汝州,對友人貶謫之苦感同身受。
全詩以“喜”為核心,既寫友人北歸的欣慰,又借“世事”“主恩”等句暗抒胸臆,體現了蘇軾對友情的珍視與對自身際遇的思考,是一首情感真摯、內涵豐富的酬贈之作。
和氣成甘雨,沾濡意轉深。一犁通地脈,萬物識天心。花柳滋春意,山川起夕陰。農夫咸喜悅,點滴直千金。
花外錦鳩啼,催來雨一犁。眼前生意足,頭上暖云低。紅透花枝重,青涵草色齊。明朝出城郭,走馬踏春泥。
二月春華滿鳳城,萬家楊柳共愁生。烽高紫塞愁都護,詔下甘泉議北征。昨日羈縻胡市馬,西風蕭瑟漢臣纓。瓊衣玉札殊恩澤,早把勛勞荅圣明。
薊門芳草滿長衢,是處黃金不可無。西入羽書三輔急,北方龍氣七陵孤。天王按劍思臨塞,大將觀兵豈備胡。報主憂時今更切,敢將心事問江湖。
聞道元戎出帝畿,即看遠道耀軍威。漢金百萬朝通使,胡騎三千夜解圍。塞上烽煙何日定,山中麋鹿計全非。由來天意高難問,徒自燕云滯客衣。
天際寒云望不真,
不成峰影不魚鱗。
故山豈是無心出,
尚有登臺載筆人。
瑟瑟簌簌,濛濛澹澹,斜陽畫出秋影。自鶯聲啼老,渾不是鏡中眉暈。愁春夢醒。剩咽露涼蟬,抱枝凄緊。憑誰認。風流張緒,當年姿韻。
重醒。嘗記年時,向灞橋驛岸,殷勤折贈。章臺人去遠,料近日楚腰消損。西風光景。看憔悴如斯,那禁離恨。長堤外,晚雨如煙,歸鴉成陣。
死不食周家粟,生不履周家土。卓哉孤竹兩弟兄,嶄然一餓高千古。
為忠臣,為孝子。為仁人,為義士。
可惜齊景公,千駟無人齒。牛山隕涕樂生悲,身死心死名亦死。
送君報最登朝路。初整曹裝處。又因杯酒見馀情。涼雨靈山閣上、月初晴。
醺然領客襟懷底。消得闌干倚。風流別乘我依歸。清譽冰溪棠蔭、綠漪漪。
三載相思嘆異途
夢中見面醒模糊
傷心欲哭無從淚
吊死慰生眼已枯
東聘聯唇齒,
南征固腹心。
已成吞魏勢,
詎料大星沈。
愚夫子不招。
田州兵禍孰先知,州扭靈龜要自奇。二十年來逢一轉,靜觀天道更何疑。
王臣聽與石龜期,山水令靈爾有知。從此天教洗兵馬,永躋銅柱奠南夷。
長相憶,
對影自徘徊。
安鏡從無臺不用,
行船那見水分開。
不信問瑤釵。
化工節候遞推移,
長養生生雨露垂。
雪冷梅驚頻吐萼,
春遲柳怯未飏絲。
陽禽北向還應早,
林雀群爭若有知。
和氣停云今夕晚,
走橋明月賦新詞。
來到深山處士家,
山前山后響繰車。
老夫不曉人間事,
行遍西園看橘花。
閒官長日無公事
靜室焚香讀好書
飲水飯蔬差可樂
妻兒休嘆食無魚
掛冠神武去何疑,
征虜亭前出祖時。
江上鷺鷗頻有喜,
丘中麋鹿久相期。
自憐顏駟年垂老,
誰道揚雄力未疲。
今夜青山云臥穩,
可能猶夢漢官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