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多子塔前頌
于道無所證,方通萬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護。
月來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臺橋,幾人能得度。
于道無所證,方通萬法路。
或明或暗行,不慎亦不護。
月來松色寒,云去青山露。
今古天臺橋,幾人能得度。
對于道若無所證悟,才能真正通達萬法之路。有時明白有時懵懂地前行,既不謹慎也不刻意守護。明月照來松樹增添寒意,云朵飄去青山顯露出來。從古至今的天臺橋,有幾人能夠順利通過呢。
證:證悟。
萬法:佛教語,指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
天臺橋:在天臺山,天臺山是佛教圣地,天臺橋在此有特殊宗教寓意。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應是作者在佛教修行感悟中創(chuàng)作。當時佛教思想盛行,作者可能在寺廟等宗教場所修行,對修行的艱難和證道的不易有深刻體會,從而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探討修行證道的問題。其突出特點是將自然景象與宗教哲理巧妙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范圍不廣,但對于研究佛教文學和修行感悟類詩歌有一定價值。
遂安城,大如斗。賊兵來,縣官走。儒官罵賊賊縛肘,乘機遁出豺狼口。集眾擊賊梃在手,妖星一掃寧雞狗。
賊伏莽,去還來。城門火,棲烏哀。登碑矢石驅風雷,狂氛惡霧層層開。
釋重圍,士民喜。歸我絳紗帷,理我舊書史。孤忠未顯微官死,當年佐陣兒折齒,兒今抱圖獻天子。
驛亭新似眼波明,
箐路開如掌樣平。
誰與長官歌美政,
風搖松竹是歡聲。
水驛迢遙望不分,
愁心落葉共紛紛。
扁舟一夜搖江月,
入夢吳歌斷續(xù)聞。
雖曾為太守,過似布衣貧。
未足肩前輩,猶應勝近人。
苦吟常不寐,得句忽如神。
玉食轘東市,何如保幅巾。
九五黃宮八百姬,臣工拜舞賀昌期。春回靈囿時頒歷,香藹瑤壇夜受釐。河渭吐吞秦日月,岱華掃蕩漢旌旗。清平樂事何由識,柳暗花明出鎖遲。
二月皇州春事稀,玉堤瓊榭盡芳菲。農(nóng)官夜候馣寔降,苑監(jiān)朝供苜蓿肥。寶蓋拂云雙鳳集,袞衣浮日六龍飛。山人無路將芹曝,擬傍臺階頌紫微。
彩霧氤氳覆禁城,西山旭日始分明。大官入捧絲綸旨,女史來收館閣評。白鳳青霞開寶宇,金盤玉碗散朱櫻。南郊昨介清和節(jié),遍賜蓮花報化生。
翰墨初呈金馬門,群賢此日荷宸恩。細封紫蠟傳仙仗,高矗紅云儼帝垣。麟閣曉浮花氣暝,虎幃春動日華暄。臺官忽奏文昌見,天子親臨策士軒。
高車枉顧屢相經(jīng),
拾級看山眼倍青。
望益舊栽三徑竹,
招游新構數(shù)椽亭。
新詩嘉惠籠紗護,
妙語相承側耳聽。
儗潔一尊君莫卻,
草堂花月會春星。
夢擁靈旗寶纛行
鸞驂小駐岳陽城
濛濛云氣開南極
浩浩江流作楚聲
衡岳雁歸秋萬里
洞庭龍臥月三更
他年記取題詩處
南紀群真抗手迎
二集一傳一不傳,
可能寶晉勝坡仙。
蘇郎不醉常如醉,
米老真顛卻辨顛。
誰稱三老作三山
夫子寧居季孟間
駱廄侍人多愧色
鱉頭處士若為攀
辭章小技應閒事
節(jié)義千年真大閑
何似眉山專一壑
九京賢圣盡歡顏
曉月調金闕,朝暾對玉盤。
爭馳群鳥散,斗伎百花團。
遇圣人知幸,承恩物自歡。
洛橋將舉燭,醉舞拂歸鞍。
水冷鷗心,山當龍尾,風外雨絲吹斷。尋詩笛步,賣醉箏船,消盡畫樓歌扇。商女厭說興亡,露泣蓮房,風摧蒲箭。系黃昏單舸,碧簫促暝,俊游人遠。
空悵惘、舊雨池臺,劫后湖光,一碧怕教塵染。楊枝海上,紫稼天涯,誰吊露花三變。羿彀浮生,百年浩蕩,騷愁蛾眉余倩。便招魂、九池夢墜,譙門鼓點。
拂曙魚緘溯草堂,美人題寄自涇陽。雙鉤匣底星辰動,一刺懷中道路長。綠水蒹葭浮夢寐,青山薜荔伴行藏。相思會發(fā)蘭陰興,爛醉青蓮玉盌傍。
一徑蓬蒿任晏眠,東南云壑乍畹連。浮蹤宇宙三生合,片語江湖萬古懸。越水魚竿忘歲月,吳天龍鍔射星躔。陽春落落猶堪和,敢向鐘期話絕弦。
秋風歸去尉佗城,
千里波濤萬里情。
客地竟逢滄海變,
家鄉(xiāng)須覓富春耕。
路從絕島洋關起,
人向中原故國行。
此后不勝天末望,
魚書尚寄一函輕!
九十峰頭再一行,
相邀話別不勝情!
今宵好雨千山隔,
明日滄波萬里征。
白雪西風生客鬢,
黃云東海見歸程。
此間咫尺猶難望,
何況天涯望去旌!
天入萬峰攢,
羊腸路屈盤。
黃巾追往事,
朱邑幸之官。
復業(yè)民無幾,
催科政待寬。
從今行蜀道,
歌唱不知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