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贈芝師參總禪師
欲識東林路,匡廬第一山。
昔人開勝地,大士啟禪關。
鷲嶺不遺法,虎谿誰敢攀。
因師訪消息,為寄九峰間。
欲識東林路,匡廬第一山。
昔人開勝地,大士啟禪關。
鷲嶺不遺法,虎谿誰敢攀。
因師訪消息,為寄九峰間。
要想知道東林寺的路,那就在匡廬第一山。昔日有人開創了這處勝地,高僧開啟了禪學的法門。像靈鷲山一樣佛法傳承不斷,虎谿之險又有誰敢攀登。因為您我去探尋消息,把情況寄到九峰之間。
東林:指東林寺,在廬山。
匡廬:即廬山。
大士:指高僧。
禪關:指禪學的門戶。
鷲嶺:即靈鷲山,是佛祖說法之地,這里指代佛法傳承。
虎谿:廬山名勝之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佛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力,詩人可能因對佛法感興趣,與參總禪師有交往,聽聞東林寺等佛教圣地的情況,故而創作此詩向禪師探尋相關消息。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佛法和參總禪師的敬意,突出了東林寺等佛教圣地的重要地位。其特點是意境清幽,文化內涵豐富,在佛教題材詩歌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事向動中至,
思從靜馀生。
晝夜每遞代,
內境何由清。
別駕乘春訪勝游,禹門佳處重遲留。兩邊翠璧連天起,三級銀河入海流。變化豈無神異物,往來應有濟川舟。遙遙明德人知否,地辟天成幾萬秋。
雙旌曾向禹門游,別駕今來亦暫留。岸斷云霞開翠璧,天連棧閤駕黃流。千金尚想波心瓠,萬斛深期渡口舟。如此山川元不惡,可無詩句記春秋。
詩到齊梁后,
名多李杜浮。
誰能追正始,
蟪小豈知秋。
梅邊好與酒杯持,
寂寂牙檐短短籬。
但有詩人出佳句,
絕勝謏墓得金碑。
報衙課蜜日飛忙,競采群芳浥露香。睿筆寫生同化育,上林隨處駐春光。
午衙初報往來飛,采得花香兩翅歸。微物亦蒙歸睿思,君臣誼重識天機。
桃花扇底蟲沙劫。南都喬木傷心色。殘照下西岑。難為瑤草心。
天邊百雁過。金粉江山破。莫污女郎名。江南馮玉瑛。
鏤金鐫石切瑤琨,
深入詩家不二門。
刻畫工夫初亦苦,
終然芒角了無痕。
漫山白白與紅紅
小樹低叢看不供
總道楂花香氣好
就中偏愛玉瓏松
東歸一棹漢陽江,憑吊煙波發郢腔。三戶能消亡國恨,九歌不悟直臣憃。桃花野廟容誰誨,芳草孤洲氣肯降。只有高飛一黃鶴,樓前終古浪聲撞。
月明會泛洞庭艭,采采芙蓉又涉江。烏鵲南飛沈鐵戟,鱖魚西塞釀銀缸。心難爭命秋容瘦,事不如人壯志降。拋卻故園歸未得,一林黃葉舊鐙窗。
名園蹊徑本天成,一覽江山倍有情。
百戰尚思金鼓震,千秋猶作石鐘鳴。
鄱湖水遠孤帆出,廬岳云閒夕照明。
且向坡山樓上望,不須月下小舟行。
國身通一春秋旨,孔思周情世孰知。
不見肩吾與連叔,略從臃腫得支離。
文非喻道難為妙,悟以當仁不讓師。
七圣九皇無限恨,八纮宇定失嬰兒。
佞舌兒女柔,
異教蜩螗喧。
豈能聽蛙黽,
靜枕詩書眠。
高秋覽勝愜幽期,
向曉歸來度古陂。
海上空傳不死藥,
人間祇有放生池。
石留杖履痕猶昔,
水寫笙簧韻未移。
結網垂綸何必問,
蛟龍蝘蜓莫須疑。
城邊小市聚,
煙水淡秋容。
南走蘭亭路,
迢迢云外鐘。
玉堂豈必勝茅齋,
誤得虛名與謗偕。
法吏淬磨真出角,
先生度量莫窺涯。
謗書堪丑毋庸辨,
悶賦雖工未易排。
已設葛幮安菊枕,
投床不覺到無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