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庭老罷尉金壇
心無畦畛見天真,落落男兒七尺身。
莫嘆一官淹圣代,聊將三釡慰慈親。
月明空照居民侶,風急隨飄去馬塵。
寂寞西軒人別后,海棠花好為誰春。
心無畦畛見天真,落落男兒七尺身。
莫嘆一官淹圣代,聊將三釡慰慈親。
月明空照居民侶,風急隨飄去馬塵。
寂寞西軒人別后,海棠花好為誰春。
內心沒有界限,展現出自然純真的本性,你是個灑脫磊落的七尺男兒。不要感嘆在圣明時代官職低微且停滯不前,姑且用微薄的俸祿來安慰慈祥的雙親。明月徒然照著一起生活的同伴,狂風急切地吹著你離去的馬揚起的塵土。你離別后西軒一片寂寞,海棠花開得正好又會為誰帶來春意呢。
畦畛:本指田間的界限,這里比喻心中的界限、成見。
落落:形容人的性格灑脫、不拘小節。
淹:停留、阻滯。
三釡:古代的俸祿單位,這里指微薄的俸祿。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題可知,是詩人為友人庭老罷尉金壇而作。當時友人仕途不順,被罷去官職,詩人在友人離別之際寫下此詩表達勸慰和惜別之情。
這首詩主旨是勸慰友人不要因仕途失意而消沉,同時抒發離別之情。其特點是情感真摯,借景抒情自然。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關懷和深厚情誼。
白打千年調。盡芳春、榆錢買斷,燕昏鶯曉。東海揚塵曾幾度,不換媧皇殘稿。干底事、飛來雙鳥。天遣籠中收羽翼,甚陰陰、林靜蟬逾噪。宮羽換,費弦爪。
而今剩寫傷春草。似鈞天、歸來帝所,余音還裊。莫便酒邊夸醒眼,從古幻師顛倒。怕百變、魚龍未了。白項鴉啼經慣否,念月明、驚鵲南枝繞。憑問訊,楚江棹。
漢武秦皇苦好奇,
嶧山梁甫頌穹碑。
清時海宇無巡幸,
應刻功臣上鼎彝。
遼東浿水事龔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歸樂。為聽凱歌聲。
十乘元戎才渡遼。扶濊已冰消。詎似百萬臨江水。按轡空回鑣。
天威電邁舉朝鮮。信次即信旋。還笑魏家司馬懿。迢迢用一年。
鳴鑾詔蹕發淆潼。合爵有疇庸。何必豐沛多相識。比屋降堯封。
倚囊仙叟付良姻,一實交孚略具文。共喜樹高堪托蔓,自憐蕕臭不投薰。移廚幸免勞都督,問字何妨□子云。月峽霞峰總奇絕,閒中相望足為群。
我有朱絲弦,慣彈太古音。
俚耳難為調,感子獨知心。
臨風鼓一曲,送子建溪潯。
溪流不可極,別意與俱深。
精廬重構傍南墩,
鄉里衣冠重德門。
四面好山流翠近,
百年喬木向春繁。
曾聞藜杖干星象,
剩貯蕓香待子孫。
今日無心云出岫,
甘霖千里逐朱轓。
南京有一陳,太學無棄人。
北京有一李,太學多端士。
李先生,講《五經》,公侯環坐聽《鹿鳴》。
橋門荷校辱非刑,諸生舉幢呼闕廷,會昌上奏太后驚。
陳先生,考績至,手書《四箴》返金幣,招之不住守吾志。
危哉履虎幸不噬,兩賢道同命則異。
君不見西市將殺薛夫子,灶下老仆哭不止。
歲晏暮山深,瀟瀟雪滿林。
影偏銀鳳下,聲細玉龍吟。
獨抱平生節,誰同末路心。
惟應松柏樹,寒日共蕭森。
老將臨征識陣云
迅驅虎旅凈妖氛
腥風吹冷黃金甲
曀日黃翻赤幟文
雨暗岡頭客路,
炊煙山里人家。
映水竹雞聒聒,
飄風字雁斜斜。
萬木伊州道,垂條拂客車。
寒城隱白雪,古戍訪黃花。
鐵梗千年柳,金盤五色瓜。
回鄉本饒沃,水木自清華。
鵲華隔斷夢層層,
感到西江已不勝。
他日更應成憶語,
雨中瀹茗剝湖菱。
挈友飛觴上石壇,
諸峰晴霽客懷寬。
青松濤入笙歌藹,
白雁鳶連稚語歡。
雨氣欲從九月黯,
菊花先插萬人看。
醉扶落帽還穿屐,
莫問參軍與謝安。
養氣頹然似木雞,謗讒寧復問端倪。生塵甑暖喜炊黍,轑釜羹香忘糝藜。萬里曾游云棧北,一庵今臥鏡湖西。殘年老病侵腰膂,那得隨人病夏畦。已著山林掃塔衣,洗除仕路劍頭炊。心光焰焰雖潛發,頷雪紛紛已太遲。度日只今閑水牯,知時從昔羨山雌。掩關未必渾無事,擬遍寒山百首詩。身寄崦嵫欲盡時,且貪馀景伴兒嬉。故廬手種竹千個,醉帽時篸花一枝。蠹篋有書供夙好,衡門無客作新知。羊裘自欠封侯骨,敢道君房徹底癡。感昔傷懷一喟然,事賢猶及紹興前。此身顛仆應無日,諸老凋零不計年。客少可羅門外雀,家貧也辦杖頭錢。插花醉舞春風里,不學龐翁更問禪。春寒還似暮冬天,敗絮重披有虱緣。雖欠高僧分白氎,偶蒙暴客恕青氈。濁醪盎盎貧猶醉,倦枕昏昏晝亦眠。年少從渠笑衰懶,相呼禹廟看龍船。祠祿恩寬亦例沾,屏居懷抱苦厭厭。戍邊事往功名忤,迎客兒扶老病兼。遇興榜舟無遠近,破愁沽酒任酸甜。殘年唯有讀書癖,盡發家藏三萬簽。芋栗多儲煮復煨,一塵那許到靈臺。虹穿道室爐丹熟,龍吼空山匣劍開。躡屩未成游地肺,掩扉聊欲隱天臺。桃花榮謝吾何預,一任劉郎去后栽。探梅方憶雪中歸,轉眼青青子滿枝。筑圃漫為娛老計,襞箋又賦送春詩。乞身何日還初服,坐食終年愧圣時。睡起西窗澹無事,一枰閑看客爭棋。宇內寓形財幾時,西山俄已迫斜暉。百年過隙古所嘆,眾口鑠金胡不歸。已是平生行逆境,更堪末路踐危機。夜香一炷無他祝,稽首虛空懺昨非。趙州行腳我安能,閑卻床邊六尺藤。釣閣臥聽西澗雨,棋軒遙見北村燈。平生愛睡如甘酒,晚歲憂讒劇履冰。剩欲舒懷答清嘯,半空鸞鳳愧孫登。
橋枕東流路透西,
橋邊梵剎亦幽奇。
人來問道不須問,
抵聽溪聲悟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