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韻和崔伯憲謝王正甫遺三靈丸蜀茶
一丸道士曾投藥,七碗先生亦愛茶。
服久有時輕俗骨,味新應早摘靈芽。
病軀自健遺藤杖,睡眼全醒耐燭花。
可是兼饒詩力壯,芙蓉幕里句堪嘉。
一丸道士曾投藥,七碗先生亦愛茶。
服久有時輕俗骨,味新應早摘靈芽。
病軀自健遺藤杖,睡眼全醒耐燭花。
可是兼饒詩力壯,芙蓉幕里句堪嘉。
道士曾贈送過一丸丹藥,‘七碗先生’盧仝也喜愛茶飲。長期服用丹藥或許能讓人擺脫凡俗之身,剛采摘的新鮮茶葉味道美妙。病體漸漸康復,便丟棄了藤杖;飲完茶后,睡意全無,能承受燭花的光亮。難道是丹藥和茶增添了作詩的才力,在幕府中寫出的詩句值得稱贊。
一丸道士曾投藥:指道士贈送丹藥。
七碗先生:指唐代詩人盧仝,他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說‘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俗骨:指凡俗之身。
靈芽:指茶芽。
藤杖:藤制的手杖。
燭花:蠟燭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
芙蓉幕:指幕府。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是作者依韻酬謝崔伯憲,而崔伯憲是因王正甫贈送三靈丸和蜀茶一事致謝。當時可能文人之間流行贈送養生之物和茶葉,大家也熱衷于以詩唱和交流。
這首詩主旨圍繞友人贈送的丹藥和茶展開,突出了其養生和激發詩興的作用。語言質樸,展現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唱和之風,在當時的文學交流中有一定代表性。
炯然摩尼殊,照彼圓覺海。萬怪形靡逃,連城價可待。
夜光燭蒼冥,歷劫耿不改。上人心若珠,隨方見五彩。
流通既無著,幻化焉能浼。勖爾崇令德,優游樂壽豈。
斥鴳搶榆枋,大鵬摶瀚海。所以蓽門士,養志固有待。
貞心如皦日,豈為窮達改。白駒不受縶,少微自揚彩。
大節茍弗渝,微名豈足浼。愿遂雞黍期,共挹南風豈。
乍引離觴,已添別緒。美人和淚星星語。今宵身在木蘭舟,夢魂仍向樓頭住。
明月蘆花,清霜楓樹。出門便是天涯路。一聲新雁送殘秋,個儂也到秋邊去。
先人敝廬在,
觸目百悲辛。
忍作優笑地,
圖娛權貴人。
洞庭拍拍浸君山,
亭對君山君閉關。
勝日想多文會友,
定應憐我在荊蠻。
我聞香山老居士,欲來此地為間人。
伊川中流闕對峙,三秋云物清且新。
先生不歸履道宅,潭月巖風數晨夕。
婆娑九老會何所,漠漠廚煙冷香積。
殘碑斷碣俱無有,畫圖獨認西崖叟。
西崖已不識香山,我更來當百年后。
關中群盜方傳箭,青袍白馬紛然遍。
一尊且自放高歌,十道誰知正酣戰。
人生會合豈有常,今日露華明日霜。
眼前若得放舟去,此水東流經故鄉。
秾英彷佛類秋菊,先飽無涯春露滋。隱隱一般神色好,煌煌幾點化工奇。開來可伴囚中眼,采去能療天下饑。聞說牡丹多艷麗,讓他生長洛陽池。
真顏淡淡淡而濃,坐見百花色自空。惟有仰天傾白日,也堪隨地伴東風。肯因薊野門前黑,不向燕山雨后紅。但慮圣朝寬我去,無人解爾此奇容。
二分明月瓊花映。
聽啼烏、宵枕喚將夢醒。
誰撥玉爐灰,煙裊釵頭冷。
釵冷愁生新白發,卅九年、伴殘妝鏡。
誰信。
似逝水無情,殘花風引。
回首繡幕金奩,救飛蛾、剔落燈花紅燼。
梁燕繞無蹤,悵凍云寒凝。
試問玉埋何處也,寄愁吟、古臺秋井。
寂靜。
憶一曲游仙,數聲清磐。
謫戍隸銀州,瞻君豐度幽。
問鄉原舊戚,慰我破新愁。
茶沸青山暮,詩成白雪秋。
使君能愛客,蓮幕自勾留。
烏啼芳樹促飛花
麥隴青青曲徑斜
夾岸松篁迷去路
炊煙起處有人家
溪山淡淡復溶溶,老覺身閒百念空。誰把清詩相觸撥,又隨吟嘯醉春風。
人之老去須甘老,天以閒來莫厭閒。滿樹梅開和玉雪,門前流水響空山。
橫斜清淺暗香動,時把心情百樣摹。忽憶西湖林處士,此風應笑古來無。
車塵不到世氛遠,野水閒花景最新。汎汎空明知我獨,故將流影巧隨人。
不須更著前村里,且傍衡門看流水。無人涂路橫古今,吹盡梅花又梅子。
閒收神觀與天游,坐斷空山百不留。只許梅花恣開落,春歸幽澗水風流。
水流活活水橋斜,清浸梅梢岸底花。自與空門了孤絕,肯隨游冶入芳華。
歲寒草木競黃落,春到空山梅自開。一任門無車馬到,香飛流水澗中來。
西來直指,
事因囑起。
撓聒叢林,
元來是你。
山似詩肩聳,
江如酒量寬。
云描秋色老,
松寫暮聲寒。
歸不得。歸也可知何日。草底牛羊關塞黑。東風吹夢隔。
見說浮云西北。不見舊時相識。拍遍闌干寒惻惻。天涯腸斷客。
門外青松手自栽,時傳清吹枕邊來。
杜陵肌骨因詩瘦,陶令襟懷為酒開。
官去渾忘身外慮,客來常覆掌中杯。
醉眠不覺天昏曉,一任譙樓鼓角催。
高梧下寒葉,虛階靜有聲。
出戶獨徬徨,流飔繞前楹。
履霜不自警,寒衣何由成。
知風鳥背巢,隨陽雁南征。
微物亦何識,先時知所營。
豫來慮易怯,愁至疾若并。
蒼然眺遠色,秋氣傷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