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題太平寺
鄉落少人煙,精廬獨巋然。
香花真佛界,棟宇始唐年。
鳥啄齋余食,僧參夜半禪。
清涼數畝地,已是隔塵緣。
鄉落少人煙,精廬獨巋然。
香花真佛界,棟宇始唐年。
鳥啄齋余食,僧參夜半禪。
清涼數畝地,已是隔塵緣。
鄉村里人煙稀少,只有這座佛寺獨自高高聳立。寺內香花環繞,宛如真正的佛界,建筑始于唐朝年間。鳥兒啄食著齋飯后剩余的食物,僧人在半夜參禪。這清涼的幾畝之地,已然隔絕了塵世的因緣。
精廬:這里指佛寺。
巋然:高大獨立的樣子。
棟宇:房屋,這里指寺廟建筑。
參禪:佛教禪宗的修行方法,即習禪者為求開悟,向各處禪師參學。
塵緣:佛教、道教謂與塵世的因緣。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在游歷鄉村時,偶然來到這座歷史悠久的太平寺。當時鄉村人煙稀少,社會或許處于相對平靜但略顯冷清的狀態。詩人面對佛寺的清凈,有感而發創作此詩,反映出其內心對寧靜生活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太平寺的清幽寧靜,突出其隔絕塵世的特點。其特點在于以簡潔的語言描繪出佛寺的環境和氛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寧靜生活的向往,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佛禪文化的喜愛。
自君之出矣,
日日盼征鞍。
思君如風燭,
有淚不曾乾。
圣賢一脈傳無窮,誰家燈火西窗紅。
韋編斷盡蠹魚走,中庸豈在書版中。
于穆此天吾一理,周孔羲文長不死。
此齋一過一悚然,白發披披已垂耳。
為堯為舜無古今,天人分數誰復深。
莫怪不知楊萬里,草廬文字子思心。
吳楚干戈息,劉曹風雨多。
登樓還有賦,臨渚不成歌。
沙市饒青草,龍山蹴白波。
乘除從古事,惆悵欲如何。
性與天真合,心惟圣處求。
有書皆默記,無事不冥搜。
相業期黃發,祠官恃黑頭。
為霖幾人望,誰料倏成休。
回窗映華表,連環系錦絳。
桃葉雙鬟小,楓香一調高。
牛羊上青冢,狐兔沒黃蒿。
留賓芳夜促,且欲醉蒲桃。
籍甚王文度,同儕意自親。方舟能送我,別駕苦勞人。屬縣應如律,山田向食新。荷花開幾許,老子舊凝神。
有客才相識,乖離又許時。不愁蓬轉遠,獨恨蓋傾遲。卑薄江南地,青冥歲晚期。宦游妨意氣,直恐負君詩。
名園別是洞中天,中有梅花異樣妍。
六瓣香淩蓬島月,重臺彩映玉田煙。
若然何遜來花下,寧啻揚州在眼前。
不盡春光誰管領,主人結社握詞權。
前三后三,日面月面。
七凸八凹,千化萬變。
捏聚放開,胡來漢現。
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如君不可見。
長嘯西風賦大招,荒墳剝落轉幽寥。
魂歸環佩西江月,氣壯山河大海潮!
奇節竟符天地數,闡幽尤待圣明朝。
離離秋草王孫泣,寄語山民莫采樵!
傷心頃拜公床下,
一氣飄零馀幾人。
七十衰翁誰信及,
話言端欲廣書紳。
茫茫浩海等蜉蝣,旅況憑誰問去留。
花草已埋吳藻麗,觥籌空付晉風流。
云橫庾嶺默林驛,夢斷瀟湘杜若洲。
復起深宵翻古歷,再過半月是中秋。
莎徑依然見莎葉,
蓮塘無復有蓮花。
更看白水滿城下,
說著當時龍骨車。
筑室最高頂,
山高云逾閒。
回看予住處,
猶覺在人間。
駱駝祥子我曾耽,茶館何人不講談。君以一尸諫天下,世驚虎吼躍龍潭。
讀書無近功,浸淫義乃見。
簡編三絕韋,意精易可贊。
輕浮矜一知,文字黠者衒。
安足致世用,遂為世所賤。
有書如無書,識者同一嘆。
束書更不觀,事功方炳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