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微之重感南唐事
叔寶傾陳衍弊梁,可嗟曾不見興亡。
齋祠父子終身費,酣詠君臣舉國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師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歸真主,誰誘昏童肯用良。
叔寶傾陳衍弊梁,可嗟曾不見興亡。
齋祠父子終身費,酣詠君臣舉國荒。
南狩皖山非故地,北師淮水失名王。
天移四海歸真主,誰誘昏童肯用良。
陳叔寶導致陳朝覆滅,蕭衍使梁朝衰敗,可嘆他們竟看不到朝代興亡的道理。陳后主父子用于齋祠的花費耗盡一生,君臣沉醉于吟詩,致使整個國家陷入荒亂。陳后主南逃到皖山,那已不是舊日的國土,北方的軍隊在淮水讓南朝失去了君主。上天將四海的統治權交給了真正的君主,誰能勸誘那些昏庸的君主任用賢良呢?
叔寶:陳后主陳叔寶,他在位時荒淫無道,導致陳朝滅亡。
衍:梁武帝蕭衍,后期佞佛,朝政腐敗,引發侯景之亂,梁朝衰敗。
齋祠:指祭祀等宗教活動。
酣詠:盡情吟詩。
南狩:原指帝王到南方巡視,這里指陳后主南逃。
北師:北方的軍隊。
真主:指得天命的君主。
昏童:指陳叔寶、蕭衍等昏庸的君主。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唐朝后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尖銳。詩人可能是看到當時的社會亂象,聯想到歷史上陳、梁等朝因統治者昏庸而滅亡的教訓,從而創作此詩,以借古諷今,希望統治者能引以為戒。
這首詩主旨在于借陳、梁的滅亡警示當世,突出特點是借古諷今,以史為鑒。它反映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在文學史上體現了詩人對歷史題材的運用和對社會現實的批判精神。
小桃忍受黃鶯罵。便幾日、懨懨謝。雪樣荼蘼開滿架。芳情灰冷,淚痕珠瀉。忙了鴛鴦帕。
落紅堆滿闌干罅。愁與恨、無從卸。獨對殘燈明又灺。傷心樓上,曉鐘催打。斷送春歸也。
絳帷家學紹裘弓,
師表來從自海東。
幾度藻芹滋化雨,
一蹊桃李醉春風。
莫忘治事分齋法,
須記窮經按日功。
明月滿船辭海國,
慇勤不盡話匆匆。
昨朝相見,渾如不見,鸚鵡催妝無力。香消茶熟等多時,才鏡檻、回廊一瞥。
今朝不見,勝如重見,庭院暮寒時節。城闉燈火促歸舟,露簾里、慘紅裙褶。
傾國春姿,金屋弄妝,照靨嬌霞添嫵。朱帔翠瓔,蘸筆天香,彈壓洛陽新譜。換劫燕脂,尚皴染、瑤臺風露。分付。伴流落胡沙,杏花詞句。
曾是端冕群芳,又玉案宮綃,盡情抬舉。銜花鹿去,掛榜人來,依稀朵云縈護。幾闋清平,應未稱、倚聲家數。愁佇。紅萼久、無人為主。
澤國何村不著橋,
中橋跬步即云霄。
青簾望市雷鳴腹,
黃帽推船水沒腰。
六月彤云搖旱火,
一潮清浪捲晴飆。
平生未慣舟行陸,
鐵石心腸也合消。
左慈丹灶有遺蹤,
裊裊蒼煙出碧松。
巖際虹光常不散,
空中鶴馭已難逢。
隨風飄影林巒暝,
映日涵暉紫翠重。
幾度停驂訪靈異,
居人遙指最高峰。
楊柳南城道,
芙蓉小苑通。
內使來調馬,
君王敕射熊。
夾城云氣夕,
露掌隱金盤。
楊花白云亂,
風起滿長安。
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銷殞。
渾家不是不進步,無奈當門荊棘生。
白鶴峰頭紫氣屯,
德星驚報聚荀門。
論心喜對東床玉,
傾釀還同北海尊。
夜永街籌催短檠,
春和池草茁芳蓀。
相過百遍君休厭,
我欲朱陳共結村。
由求政事科,量己如尺寸。
后生談天下,可笑不知分。
吾曹師古心,日夜抱孤恨。
脫身朱墨中,未妨尋學問。
羚羊掛角處,
無跡少人知。
偶爾成佳句,
泊然何所思。
從來蘭似草,
莫認菌為芝。
微雨空閨里,
茶香細論詩。
憶爾蒼梧館,雙扉面一溪。
野花窺虎落,歸鳥占雞棲。
客夢江流急,鄉心樹色低。
不同今夕酒,西望月如圭。
湘煙不附云,淡蕩自高妙。
微風卷之去,一抹貼斜照。
湘中佳景多,神貌此難肖。
靜逼氣如醉,遠浮色似笑。
補竹生奇光,凝瑟成別調。
唐人過湘水,多取作詩料。
升庵集成裘,讀之曾遠眺。
貂句苦難續,且效張生釣。
一聲煙更深,何處老猿嘯。
莽莽天涯。那有知音者。夢里人兒何處也。滿目離愁難寫。
白云搖曳空中。心隨云去西風。不會涂脂抹粉,居然巾幗英雄。
豫章太守重詞林,
圖畫陳蕃與華歆。
更奠子將并孺子,
為君千載作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