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東門行
漢家三十六將軍,東方雷動橫陣云。
雞鳴函谷客如霧,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兇徒側耳潛愜心,羌胡轂下一朝起,敵國舟中非所擬。
安陵誰辨削礪功。
漢家三十六將軍,東方雷動橫陣云。
雞鳴函谷客如霧,當街一叱百吏走,馮敬胸中函匕首。
兇徒側耳潛愜心,羌胡轂下一朝起,敵國舟中非所擬。
安陵誰辨削礪功。
漢朝當年出征匈奴的三十六位將軍,在東方行動如雷霆震動,陣勢如烏云橫列。函谷關雞鳴時分,往來的客人像霧一樣多。有人當街一聲怒叱,上百個官吏都被嚇得逃走,就像馮敬被刺客藏在胸中的匕首所害。那些兇徒在一旁側耳偷聽,暗自得意。西北的羌胡在京城腳下突然起兵叛亂,這情況比敵國在戰船中謀劃還要危險。又有誰能分辨出安陵人那種磨礪寶劍、準備為國效力的功勞呢?
三十六將軍:指漢朝出擊匈奴的眾多將領。
雷動:形容行動迅速、聲勢浩大。橫陣云:形容軍隊陣勢像橫列的烏云。
雞鳴函谷:用“雞鳴狗盜”典故,這里指函谷關人來人往的熱鬧景象。
馮敬:漢文帝時御史大夫,曾奏請景帝抑制吳王劉濞,后被刺客所殺。函匕首:懷揣匕首。
潛愜心:暗自得意。
羌胡:指西北的少數民族。轂下:指京城。
敵國舟中:指國內潛在的危險。
安陵:戰國時魏地,當時有善于鑄劍的人。削礪功:磨礪刀劍之功,比喻為國效力的準備。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從詩中反映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局面,內部有奸佞小人作祟,外部有少數民族的威脅,詩人借此詩表達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憂慮。
這首詩主旨是批判社會的黑暗和不公,突出表現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人才的被埋沒。其特點是用典豐富、情感強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廣為人知的名篇,但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詩人的思考。
名山標巨剎,樓閣在青冥。別路通禪窟,當軒列翠屏。暝禽多雪色,偃樹盡龍形。負土新成塔,非才愧勒銘。
行過春泥沒馬深,幾聲幽鳥囀喬林。感時恨別愁無那,賴有清樽慰此心。
自然堪下淚,何必更殘陽。
溫風習習送蠶老,曉日曈曈催麥黃。新筍已添千個竹,綠萌初遍數畦秧。
越人嘗游齊,后世多名醫。漢時太倉長,亦復出臨淄。子實同鄉里,兩翁諒所師。從今霅川水,飲者不厲疵。
花畦半弓。花闌幾重。柳枝亸倚東風。比春人更慵。春心雪融。春愁酒濃。斜陽又過墻東。剩一分瘦紅。
見說靈州戰,沙中血未乾。將軍日告急,走馬向長安。
玉林照坐。簌簌花微墮。春院靜,煙扉鎖。黛輕妝未試,紅淡唇微破。清瘦也,算應都是風流過。把盞對橫枝,尚憶年時個。人不見,愁無那。繞林霜掠袂,嚼蕊香黏唾。清夢斷,更隨月色禁持我。
簡氏多兄弟,才名萃一家。嗟君本朝士,出宰向天涯。度嶺三冬雪,行春一縣花。應憐未歸客,鞍馬尚風沙。
昔侍先君官四明,往來皆向此中行。昊天欲報嗟何及,空對小屏無限情。
一面殘生足,區區未死心。魂飄終蜃結,帆過失舟沉。積慘曾何語,離居久廢吟。因君動清興,還嗣惠連音。
春光欲老綠陰寒,稚筍攙空已作竿。無限好山都不見,亂云斜雨滿闌干。
藤梢棘刺失朱門,空想當年載酒樽。天色重增行客恨,東風吹雨濕黃昏。
淚濕香羅帕,臨風不肯乾。欲憑西去雁,寄與薄情看。
山腰老檜結纓絡,石眼飛泉鳴佩珰。午夢悠悠誰喚覺,竹風時借枕衾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