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蟬
五月微陰始,鳴蟬高樹幽。
倚風偏送曉,迎露欲先秋。
孤管清兼濁,幺弦斷復留。
年華自當爾,羈客浪多愁。
五月微陰始,鳴蟬高樹幽。
倚風偏送曉,迎露欲先秋。
孤管清兼濁,幺弦斷復留。
年華自當爾,羈客浪多愁。
五月天氣開始微微陰沉,蟬在高高的樹上清幽地鳴叫。它迎著風偏偏在拂曉時分傳來鳴聲,仿佛迎著露水就預示著秋天即將來臨。蟬聲如同孤管之音,清濁交織,又像幺弦之音,斷了又留。時光本就如此流轉,只是羈旅之人徒然增添了許多愁緒。
微陰:微微陰沉的天氣。
幽:清幽。
倚風:迎著風。
孤管:指單一的管樂器聲,這里形容蟬聲。
幺弦:指琵琶的第四弦,也泛指細弦,此處形容蟬聲。
羈客:旅居他鄉的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羈客”一詞可推測,詩人可能是在旅居他鄉時,于五月聽到蟬鳴,有感于時光流轉和自身的漂泊境遇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蟬鳴為切入點,通過描寫蟬聲的特點,抒發了詩人對時光的感慨和羈旅之愁。詩中對蟬聲的描寫細膩生動,借景抒情的手法運用嫻熟,在同類借蟬抒情的詩作中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隨身百軸字平安,
身世無如屠釣寬。
恥學趙家臣宰例,
歸來香火乞祠官。
旅食秋江上,浮生感二毛。
畏讒多禮數,居賤習憂勞。
野性存麋鹿,機心對桔槔。
百年將母計,未敢托名高。
今日哭君吾道孤,寢門淚滿白髭須。
不知箭折弓何用,兼恐唇亡齒亦枯。
窅窅窮泉埋寶玉,骎骎落景掛桑榆。
夜臺暮齒期非遠,但問前頭相見無。
九頓嶺頭愁夕曛,高人南去禮寒云。白牛露地秪自見,玄鶴出林終不群。神錫行空風瑟瑟,缽衣掛樹月紛紛。松崖總是經行路,出定哀猿何處聞。
公子華年思遠征,浙山千里入脩程。筵開候館林花落,柂轉官河春水生。健馬長風朝挾箭,驚鴻涼月夜鳴箏。舊游寂寞筠陽道,芳草離離寄遠情。
憶我城南春可憐,湖山長近別愁邊。扣門驚見漏將夕,把炬送行江滿煙。遽喜春深傳秀句,能忘歲晏接歸船。向來風雨河橋路,腸斷楊花白似綿。
東吳鄉貢昔多賢,太學諸生最少年。董子尚遲三策對,夏侯終見一經傳。宮花晴覆金河水,御柳春浮紫禁煙。遙想橋門冠帶盛,時時聽講出宮筵。
明秀樓前雨滿沙,石榴花發客思家。水通赤岸西流淺,路入青山北向斜。歸省可能忘夏凊,傳經還解惜年華。尋幽若過雙溪去,為覓秋風舊釣槎。
憶爾彈琴天藻亭,秋風颯颯近帷屏。仙人飛佩去不遠,學士杖藜來細聽。蘭葉臨池驚墜露,松枝出石帶流星。只今遺意誰能賦,猶想鈞天奏洞庭。
故人東去維揚日,學士親題送別詩。一代風流嗟已矣,十年漂泊更何之。久傳大府承簪筆,猶滯滄江理釣絲。寂寞舊游臨汝曲,秋風雕鶚起遐思。
秋雨蕭蕭度翠微,西南無數白云飛。極知衣綵趨庭樂,況是從師學道歸。江浦星流雞叫早,石林霜遠雁來稀。送君不盡丘園思,獨倚城樓看落暉。
戍樓百尺跨崔嵬,公子華筵向晚開。城上秋風低鼓角,江間煙浪入樽罍。登臨謾作懷鄉賦,感慨深憐濟世才。自是將軍勤結構,海天旌節幾時回。
脫身朝市惡機關,弓餌安能到伏蟠。
把似去梯置樓上,何如抱甕灌畦間。
有黃粱枕休圓夢,無紫金丹可駐顏。
直入深山更深處,時人莫叫孔賓還。
紅塵雨洗凈秋煙,黛色嶙峋夕照前。
七月早歸彭蠡雁,一山橫斷太行天。
乘槎興已江湖外,捧日心猶霄漢邊。
策馬高原頻悵望,薊門云樹尚依然。
年時玉立把襟人,炙輠抽毫并絕倫。
邁往不為天所梏,中摧終信道無親。
文章射覆雖多驗,事業推枰奈又新。
太息死生同契闊,函詩聊為訊悲辛。
初余視子發垂肩,及至成童便聳然。
憂患纏來成白頷,聲名隨去入黃泉。
孤甥見恤情非淺,暴骨收藏義可傳。
多少文章零落盡,朝廷何處訪遺編。
舍東畦,霜后圃。
比青篘,舒翠縷。
知君昨夜故人來,為我殷勤剪春雨。
碧干扶疏間古槐,
晨衙畫鼓隔檐催。
迎春初進纏紅仗,
一日偷閑得看來。
結茅覆短椽,
仁風追太古。
回視輪奐美,
唾笑如糞土。
一發坼青冥,蟻路何織微。我行新雨后,耳目攢靈奇。
蛟螭突兩崖,牙角森觺觺。懸流爭赴壑,轟若萬馬嘶。
疲騾盤澗底,怒浪吞腰圍。百指競推挽,出沒浮鳧鹥。
回梯真暗踏,肅肅如銜枚。急瀑奔大石,突兀來元龜。
頓忘五丁峽,恍惚穿巫夔。雄關據山凹,宛在水中坻。
憑關招我魂,彷佛聞子規。那堪滴水巖,南傾勢益危。
石室嵌路側,白日虬龍垂。濤聲下千折,人馬隨之歸。
羃歷迸珠泉,蒙頭飛散絲。居然墮江海,不復驚崄巇。
出峽聚牛宮,僮仆紛燎衣。舉酒息腰腳,漸覺形神怡。
眾險一朝盡,吾生猶可為。轉頭失惡夢,何事噫吁嚱。
白發歸聯侍從榮,未應江海嘆飄零。禽魚不與鈞天觀,想見群龍舞洞庭。
李公素譽壓朝端,曾溯龍門鬣未乾。雖愧彭宣惟賜食,未慚貢禹亦彈冠。
纘服憂勤未有言,諸儒經術侍彤軒。九疇咸敘今天錫,三畫何人昔夢吞。
金玉誰人詠德音,太平無象屬人心。日高初散露門講,天上五云宮殿深。
何肉周妻業并深,
臺宗古轍幸窺尋。
偷閑頗異凡夫法,
流水池塘一觀心。
坡山山頂白蓮池,聞道群仙舊結廬。
五色穗遺羊化石,九還丹就鶴留書。
鯨音朝夕傳高閣,鷲嶺煙霞切太虛。
前世初平今我是,年來叱石又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