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詩十首 其七
浮世期云盡,清都位欲傳。
秉珪徒請命,脫躧遂登仙。
遺澤流天下,重光照柩前。
幾時來甲觀,更待一千年。
浮世期云盡,清都位欲傳。
秉珪徒請命,脫躧遂登仙。
遺澤流天下,重光照柩前。
幾時來甲觀,更待一千年。
塵世的時光似乎到了盡頭,天帝居所的尊位即將傳承。大臣們手持玉珪徒勞地請求皇帝留下,皇帝卻如脫鞋般離世登仙。皇帝遺留的恩澤遍布天下,他的光輝仍映照在靈柩前。什么時候能再到太子所居的甲觀見到皇帝呢,恐怕要等上一千年了。
浮世:人間,塵世。
清都:神話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宮闕,這里借指皇位。
秉珪:手持玉珪,古代大臣在重要儀式中手持玉珪。
脫躧(xǐ):脫鞋,比喻棄世登仙。
甲觀:漢太子宮觀名,后泛指太子宮。
宋仁宗趙禎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期間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他駕崩后,舉國哀悼。這首詩是作者為仁宗皇帝寫的挽詩,創作于仁宗皇帝去世之時,表達對皇帝的追思與贊頌。
這首挽詩主旨是哀悼仁宗皇帝離世,贊頌其遺澤。特點是語言莊重典雅,情感真摯深沉。在文學史上,這類挽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人們對帝王的情感態度。
小山叢桂正舒葩
金粟香中住未差
直以卜鄰方買宅
卻緣久客便移家
幾年敝帚金猶享
一片青氈鬢已華
擬學閉門生計拙
梅花時節又天涯
長堤一望夕暉斜,芳樹枝枝待暮鴉。
西嶺生云將作雨,東風無力不飛花。
嬌鶯細囀留清晝,孤鶩徐飛帶晚霞。
野客獨扶藜杖遠,柳陰深處覓漁家。
罌粟花開別樣鮮,
阿芙蓉毒滿臺天。
可憐駔儈皆詩格,
聳起一雙山字肩。
梧露槐霜漱桂枝,廣寒如洗澹妝眉。雷聲也似兒聲細,都謂蛟龍得雨時。
萬國同風十二年,馮夷吹向日南天。當場定有翻空手,出為吾君洗毒煙。
文光百尺擁登壇,電影交旂照畫欄。愿得司衡心似月,天河一浣轉芒寒。
薰風南來,涼生殿閣。
諸佛出身處,昭昭在心目。
當機覿面回避無門,只要諸人披襟領略。
其或未然,開眼也著,合眼也著。
清月喚愁心,酒罷空吟。隔墻斜墮海棠陰。故國千門難鎖夢,歸路沉沉。
鶯囀舊時音,芳樹成林。自從離后損瑤琴。欲寄青山添黛色,莫待春深。
歸計墮何許,
出溪仍溯流。
夢回牛溉路,
行到馬湖秋。
好風從東來,楊柳大堤綠。菰蒲芽短短,鳧鹥晴出浴。
扁舟郭外去,波光淡和旭。俯仰懷幽人,結廬傍隈隩。
潛姿媚孤影,奇光亙天燭。地靈斯人杰,崛起振芳躅。
豈徒科名顯,直節著諫牘。五湖波浩蕩,望古引遐矚。
漁煙青葦叢,飛起雙屬玉。
簾幕陰陰不見人,日斜窗影弄游塵。風和睡起鳥聲樂,天地無私花柳春。
古來志士愿不辱,少在朝廷多在山。寄食生涯無定止,此心長到白云間。
風起蓮江縐綠羅。
并船歸唱采蓮歌。
畫屏只見金鸂鶒。
不信雙雙水鳥多。
露色晞平曉,微泫水葉青紅。辨遠樹,有無中。淡隔霧山容。鶯飛草長相思地,番信暗惱東風。夜雨急,暮云重。漸凋盡香叢。
匆匆。芳游罷,多情舊月,分付與、流萍斷蓬。許十里、煙堤夢到,等閑對、薺麥搖春,冷落吳宮。南薰未轉,緩緩花開,誰問歸驄。
象鼎格仍高,其中不烹飪。
唯將煮濁醪,用以資酣飲。
偏宜旋樵火,稍近馀酲枕。
若得伴琴書,吾將著閑品。
窗紗一夜響瀟瀟,疑是凄風撼竹梢。
聲徹玉樓驚曉夢,寒侵珠箔凍吟毫。
梅花有鶴尋香國,詩思何人在灞橋。
惆悵蕭疏庭畔柳,也將環佩掛纖腰。
憑軒一望白漫漫,無怪陽關走馬難。
山色何須添粉黛,江流應不起波瀾。
家貧多效袁安臥,衣薄誰憐范叔寒?
憶昔王師臨下蔡,滿城猶自夢邯鄲。
浹月多陰雨,花愁不似春。
況無新燕至,似厭主人貧。
車馬嗟岐路,江山羨隱淪。
相期聊一醉,長作瀼西鄰。
匆匆時序去如煙,臥病江村更惘然。避債并無癡可賣,祭詩幸有稿成編。老妻解誦送窮作,壽母分將壓歲錢。正欲團圞尋劇飲,不堪棖觸送華年。
紅白梅花次第新,明朝元日恰逢春。桃苻燈火明終夜,竹爆兒童鬧比鄰。壯志常懷千古恨,流光易老百年身。無多笑語催殘漏,坐聽林鳥燥響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