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恩太后升祔十四首 退文舞、進武舞用《昭安》。
翩然干戚,
揚庭陳階。
文以經緯,
武以威懷。
其張其弛,
節與音諧。
迄茲獻享,
妥靈綏來。
翩然干戚,
揚庭陳階。
文以經緯,
武以威懷。
其張其弛,
節與音諧。
迄茲獻享,
妥靈綏來。
輕盈的干戚舞動,在庭院和臺階間陳列。文舞象征經緯治理,武舞彰顯威服懷柔。張弛有序,節奏與樂聲和諧。至此獻祭禮成,神靈安妥降臨。
干戚:古代武舞的道具,干為盾,戚為斧,代指武舞。
揚庭陳階:在庭院中揚起,在臺階上陳列,指武舞表演的位置。
經緯:原指織物的縱線(經)與橫線(緯),此處代指文治的條理與秩序。
威懷:威懾與懷柔,指武舞所傳達的震懾與安撫之意。
張弛:松緊、進退,形容舞蹈動作的節奏變化。
妥靈:使神靈安適,指祭祀中神靈得以安息。
綏來:安撫降臨,指神靈受祭后溫和降臨。
此詩為宋代郊廟朝會歌辭,用于崇恩太后神主升祔太廟(與祖先合祭)的儀式中。退文舞、進武舞是祭祀禮儀的重要環節,樂歌配合舞蹈轉換,以強化儀式的神圣性與秩序感,反映宋代宮廷對禮儀制度的重視。
全詩圍繞退文舞、進武舞的儀式展開,通過對舞蹈動作、象征意義的描述,體現祭祀的莊重與對先人的尊崇。語言簡練典雅,是宋代宮廷禮儀音樂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研究價值。
年少初辭闕,沾恩更隱難。
已知成傲吏,不敢恥微官。
勁節凌冬勁,寒枝歷歲寒。
抱琴時弄月,流水為誰彈。
分明不了卻成迷,無限風光付與誰。若得家山田地穩,自然處處不思議。
舊事成空莫可追,舊心將把再思惟。古今不隔絲毫許,會得如斯也大奇。
休處言休便好休,五湖蹤跡任遨游。莫嫌活計無多子,此個牟尼用到頭。
弟兄雙鬢漸如霜,惆悵天南各一堂。共席恰還欣對菊,分飛空復想尋芳。叢枝帶月疑無色,細蕊經寒尚有香。何似棣棠花靴匕,徘徊今夕豈能忘。
舊業新營僅免霜,何如別墅敞華堂。頻年鬧里身同寄,此日閑中色轉芳。最喜軒軒塵不染,更看習習座生香。從來挾得賢中饋,作客離家亦自忘。
蕭條半生事,驅馬行中原。
人影亂馬蹄,?跋沙塵昏。
馬饑走銜草,人饑那得飧。
西徂峴陽阪,佇立昭關門。
古人伍子胥,聊可與之言。
衰年決意竟山行,十日濃陰漸放晴。
萬疊青山圍竹徑,千條雪澗作潮聲。
異鄉喜見萊衣迓,夾道遙來彩仗迎。
此去樵川應不遠,早將慰語寄郵程。
湖海老為客,行行身獨單。
念汝久暌離,十年應未還。
邈哉漁陽城,萬里程途難。
讀書不負志,寧辭遠家山。
努力踵遺芳,庶可慰衰顏。
封詩遠寄將,臨風淚潺潺。
人稀吏散放衙時,
飯罷高齋日上遲。
鳥語蜂聲滿庭院,
竹風清處玩毛詩。
江海空濛煙雨天,分龍時節話年年。
誰知鱗甲翻長夏,常見風云戰野田。
犁逐千家秧插未,虹藏萬壑水流膻。
南轅北轍原無別,準備雷車改著鞭。
小眉初展綠條稠,
露壓煙濛不自由。
莫是折來偏屬意,
依稀相似是風流。
北風變冷水歸?,南浦扁舟未得行。
孤雁叫云詩膽碎,怒濤舂岸客魂驚。
誰陪高論應懸榻,想有雄詞欲鲙鯨。
病骨支離難強起,尚蒙樽酒慰馀生。
烏魚結隊下南天,
家在黃河碣石邊。
九月定知冰未合,
燕臺斫鲙讓君先。
蜀上羅浮四百峰,懷人一水半帆風。
欲從天外招黃鵠,安得飆輪駕玉虹。
濟北自憐名過實,揚州不復咄書空。
夢來若問西園老,為報今隨白兔公。
棒下血淋淋,
真鍮不博金。
鴛鴦親繡出,
休更覓金針。
照水孤墟出瘴林。人家三五荔支陰。
網師午散市聲減,樵侶夜談山理深。
一葉挐音過,驚起沙頭墨色禽。
琴潤音初澀,香寒篆易消。
涼夜雨瀟瀟。
窗前清可聽,沒芭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