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有歙硯雅宜墨镵賤號于陰以亂亡去十余年矣忽見之村學堂中睨視間有艴然持之卻走者如恐予之取也因作此以遺硯
冰蠶吐絲寒玉蒼,老龍磨角玄云香,半生食汝充饑腸。
正爾悒悒傷弓亡,一日到眼驚余皇,欲呼未見誰鬣長。
庸奴自愧取不臧,艴然持之走蓋藏。
嗚呼得失安可常,我不善保遺渠殃,茍能藏之殃而祥。
但隨牛后失所當,枯竹尚作神龍驤。
安得石精變化飛墮桑君旁,塞翁失馬心清涼。
冰蠶吐絲寒玉蒼,老龍磨角玄云香,半生食汝充饑腸。
正爾悒悒傷弓亡,一日到眼驚余皇,欲呼未見誰鬣長。
庸奴自愧取不臧,艴然持之走蓋藏。
嗚呼得失安可常,我不善保遺渠殃,茍能藏之殃而祥。
但隨牛后失所當,枯竹尚作神龍驤。
安得石精變化飛墮桑君旁,塞翁失馬心清涼。
冰蠶吐出的絲如同寒玉般青蒼,老龍磨角時散發著玄云般的墨香,半生都靠你書寫來慰藉心靈。正當我因你像驚弓之鳥般丟失而憂郁時,有一天突然見到你讓我十分驚喜,想呼喚你卻不知你在哪里。那庸奴自感羞愧拿得不正當,生氣地拿著你跑開藏起來。唉,得失哪能是固定不變的呢,我沒保管好讓你遭了殃,如果能好好藏著你或許能轉禍為祥。只是跟在庸人后面實在不恰當,就像枯竹還能有神龍般的氣勢。怎么能讓石精變化飛到桑君身旁,像塞翁失馬一樣保持心境清涼。
冰蠶:傳說中的一種蠶,其絲珍貴。寒玉蒼:形容硯臺顏色如寒玉般青蒼。
老龍磨角:形容研磨墨汁,玄云香:指墨香。
悒悒:憂郁的樣子。傷弓亡:像驚弓之鳥一樣丟失。
余皇:驚恐的樣子。
鬣長:指代硯臺。
庸奴:指拿走硯臺的人。取不臧:拿得不正當。
艴然:生氣的樣子。
渠:它,指硯臺。
牛后:比喻跟隨在庸人后面。
桑君:可能是泛指君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知,詩人的歙硯丟失十余年,偶然在村學堂見到,卻被人拿走,詩人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較為平常,但詩人對舊物有著深厚情感,丟失硯臺的經歷讓他對得失有了更多思考。
這首詩主旨圍繞硯臺的得失展開,通過對硯臺的描寫和自身情感的抒發,展現出詩人對舊物的珍視和對得失的豁達。其突出特點是意象豐富、情感真摯。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詩人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創作風格。
詩到南昌老更奇,固知流派自江西。 滕王閣下秋濤壯,孺子堂前春鳥啼。 我似癡蠅思驥尾,君如野鶴趁雞棲。 十年翰墨元猶白,不識微言為指迷。
廉可繼懸魚,官清術有馀。 民田侵廢苑,公署似間居。 草長通囹圄,花飛落簿書。 見君松操直,經考只如初。
平生讀書,如風過耳。 歲月共流轉,如磨復如蟻。 一如人嚼蠟,而不見其味。 又如弄孤杵,連夜不成米。 又如過羊腸,十步復一止。 年頭月尾無一是,咄咄癡頑不識字。 見君詩,舌如黐, 愧我為人師。怪怪奇奇, 如懸崖萬仞龍盤古樹枝。又如生馬不施鞚而馳, 又如錦苔封漫峴山千墮淚碑。又如玉關客, 血上老犀衣。盧仝孟郊骨已朽, 眼睛頭顱何人相傳授。與君往還歲月久, 比來春負入我牖,便覺巖前草木件件有生意。 跨蹇驢,出古寺, 欲訪子云問難字。
捫蘿梯峭石,直上青云端。 咫尺星斗光,冷射人心寒。
秋崖一夕卷炎蒸,那更揮斤為斲冰。 碧落舊尋燒藥灶,白芒長對讀書燈。 相期大庾何多日,似出浮屠向上層。 縱有分張吾未老,定從臺閣看飛騰。
造化鑿紳維,千巖斗空碧。 有時云雨開,殘陽落幽石。
飛泉成五級,一級一龍湫。 削出萬仞秀,詎讓蓬萊丘。
峭石狀危屏,截斷諸峰青。 白云觸不飛,仙掌空遺名。
雙峰起云際,仿佛五侯門。 煙霞鎖不開,曾無車馬奔。
輕策臨絕壁,招提謁金仙。舟車無由徑,巖嶠乃屬天。 躑躅淹昃景,夷猶望新弦。石門變暝色,谷口生人煙。 陽雁叫平楚,秋風急寒川。馳暉苦代謝,浮脆慚貞堅。 永欲臥丘壑,息心依梵筵。誓將歷劫愿,無以外物牽。
魯恭為中牟令,重德化,不任刑罰。袁安聞之,疑其不實,陰使人往視之。其人隨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旁,旁有兒童。其人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雛,不得捕。其人訝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績也。今蝗不犯境,此一異也;愛及鳥獸,此二異也;兒童有仁心,此三異也。久留徒擾賢者耳,吾將速反,以狀白安。”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董宣,字少平,陳留圉人也。后特征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驂乘。宣于夏門亭候之,乃駐車叩馬,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殺之。宣叩頭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興,而縱奴殺良人,將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須箠,請得自殺。”即以頭擊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黃門持之,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主曰:“文叔為白衣時,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門。今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與白衣同。”因敕強項令出。賜錢三十萬。宣悉以班諸吏。由是搏擊豪強,莫不震栗。京師號為“臥虎”。歌之曰“桴鼓不鳴董少平。”
在縣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詔遣使者臨視,唯見布被覆尸,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帝傷之,曰:“董宣廉潔,死乃知之。”以宣嘗為二千石,賜艾綬,葬以大夫禮。
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也。祖河東太守。蕃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穢。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蕃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蕃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陳寔,東漢人也,為人仁愛。時歲饑民餒,有盜夜入其室,棲于梁上。寔陰見之,乃起整衣,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斯。”兒孫曰:“孰也?”寔指梁上盜曰:“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