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時留郡歸已初夏即事六首 其四
心鏡翛然澹似僧,悠悠觀化寄枯藤。
云來云去閑舒卷,花落花開小廢興。
吹笛強呼從百里,種瓜清隠學東陵。
野人知有觀書癖,遠餉松肪續夜燈。
心鏡翛然澹似僧,悠悠觀化寄枯藤。
云來云去閑舒卷,花落花開小廢興。
吹笛強呼從百里,種瓜清隠學東陵。
野人知有觀書癖,遠餉松肪續夜燈。
內心如鏡子般超脫,淡泊得像僧人,悠然地觀察萬物變化,寄托于枯藤。云兒自由地飄來飄去,舒展又卷縮;花兒開了又落,見證著微小的興衰。我勉強吹響笛子呼喚百里外的友人,像東陵侯邵平一樣在清幽之地種瓜隱居。山野之人知道我有讀書的癖好,從遠處送來松脂來添補夜燈。
翛(xiāo)然:超脫、自在的樣子。
澹(dàn):淡泊。
觀化:觀察事物的變化。
強(qiǎng):勉強。
東陵:指秦東陵侯邵平,秦亡后在長安城東種瓜。
餉(xiǎng):贈送。
松肪:松脂,可作燈油。
此詩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以看出詩人處于一種閑適、隱居的生活狀態。可能是作者在經歷了一些世事之后,選擇遠離塵世,在自然中尋求內心的寧靜,從而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隱居生活的喜愛和對自然變化的感悟。其突出特點是意境清幽,情感淡泊。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愁多四月日如年,金錯囊無買醉錢。
滿地落花愁不寐,非關明月夜遲眠。(又和。)
安龍頭,枕龍耳。
不三年,萬乘至。
小兒剃元首。
朱明從律,白藏御時,草腓寒露,木落涼飔。
有斐君子,感物陳詩。義深潘興,詞均宋悲。
方追逸跡,乃論心期。粵惟不敏,濫吹連司。
庶陪高躅,共采靈芝。
小隱園中百本花,各隨紅紫發新芽。
東君見借陽和力,盡在公候富貴家。
(見《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卷七。)
罷火開丹竃,成金去藥泥。
瑞光連明月,真氣雜虹蜺。
形勝參金鼎,精華向馬蹄。
由須九轉畢,看取一刀圭。
劍去池空一水寒,
游人來此憑欄干。
世間萬事消息盡,
只有青山好靜觀。
(見元蔡正孫《詩林廣記后集》卷三。)
甿之熙熙,崔公之來。
公化所徹,土石蒙烈。
以為不信,起視乳穴。
茅山連金陵,江湖據下流。
三君乘白鶴,各治一山頭。
召雨澤旱田,陸地亦復收。
妻子保堂堂,使我無百憂。
白鶴翔青天,何時復來游?
淫嫉為禍首,滅身之至患。
食養如斯禍,恐必致天殘。
知惡而不革,豈是道所安。
懷毒日齋直。令我發長嘆。
梅花墻角開新歷,
松樹枝頭曝衲衣。
怕冷老僧嫌朔吹,
卻教童子掩柴扉。
(均見《古今禪藻集》卷七。)
奉戒為身寶,永劫享靈期。
虛心會虛寂,精感在精思。
九鸞陪玉軼,八鳳薦金芝。
青童歌妙曲,玄女唱清詞。
神尊示光景,太上湛希夷。
天華雜香起,法雨散靈滋。
勤苦修生道,翹想作仙基。
精誠如不怠,鶴駕自當之。
(以上十七首,均見《正統道藏》本杜光庭《太上三洞傳授道德經紫虛箓拜表儀》。)
斤斤肉是官家物,
飽祭喉嚨(一作“隴頭”)更將出。
不能為食斬君頭,
領送右巡枷見骨。
(均見四處何光遠《鑒誡錄》卷六《戲判作》。)
丁丑改,田夫難自在。
春初雖種植,秋首成河海。
牛馬被災傷,京兆最驚忙。
欲知苗秀處,稻出去年場。
恐懼不覩,誡慎不聞。
我公慎獨,于斯洞分。
微既莫顯,隱何可云?
溫樹奚問,諫草自焚。
克謹天戒,允符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