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挽詞
授律勛庸盛,居中鼎鼐和。
佐時調四氣,盡力凈三河。
忽訪天京兆,空傳漢伏波。
今朝麟閣上,偏軫圣情多。
授律勛庸盛,居中鼎鼐和。
佐時調四氣,盡力凈三河。
忽訪天京兆,空傳漢伏波。
今朝麟閣上,偏軫圣情多。
授予軍律功勛卓著,位居中樞協調朝政。輔佐時政調節陰陽,竭盡全力平定三河。忽然像京兆尹張敞離世,只留下如漢伏波將軍馬援的美名。如今麒麟閣上,更讓圣上情思深切。
授律:指大將接受皇帝所授的行軍律令,出征作戰。
勛庸:功勛。
居中:指在朝廷中任職。
鼎鼐:鼎和鼐,古代烹飪的器具,比喻宰相之位,這里指參與朝政。
佐時:輔佐時政。
四氣:指春、夏、秋、冬四時的溫、熱、冷、寒之氣,這里引申為國家的政治氣候。
三河:漢代以河內、河東、河南三郡為三河,這里泛指中原地區。
天京兆:指西漢京兆尹張敞,以賢能著稱。
漢伏波: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為東漢開國立下赫赫戰功。
麟閣:即麒麟閣,漢宣帝曾將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畫像陳列于麒麟閣,以表彰其功績。
軫:傷痛,悲悼
此詩應是在司徒兼侍中贈太傅北平王去世后所作。當時北平王在朝廷中地位重要,為國家立下諸多功勛。其離世后,詩人作此挽詞來紀念他,表達對他功績的肯定以及對其離世的哀悼,同時也體現出朝廷對他的重視。
這首挽詞主旨是悼念北平王,高度贊揚其軍事和政治上的功績。特點是用典恰當,語言莊重。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挽詞創作風格和對功臣的敬重文化。
文戰偶未勝,無令移壯心。
風塵辭帝里,舟楫到家林。
過楚寒方盡,浮淮月正沈。
持杯話來日,不聽洞庭砧。
長天接廣澤,二氣共含秋。
舉目無平地,何心戀直鉤。
孤鐘鳴大岸,片月落中流。
卻憶鴟夷子,當時此泛舟。
吟霜與臥云,此興亦甘貧。
吹箭落翠羽,垂絲牽錦鱗。
滿湖風撼月,半日雨藏春。
卻笑縈簪組,勞心字遠人。
遙夜獨不臥,寂寥庭戶中。
河明五陵上,月滿九門東。
萬里親朋散,故園滄海空。
歸懷正南望,此夕起秋風。
高低竹雜松,積翠復留風。
路極陰溪里,寒生暑氣中。
閑云低覆草,片水靜涵空。
方見洋源牧,心侔造化功。
細聲頻斷續,審聽亦難分。
仿佛應移處,從容卻不聞。
蘭棲朝咽露,樹隱暝吟云。
莫遣鄉愁起,吾懷只是君。
眾木又搖落,望群還不還。
軒車在何處,雨雪滿前山。
思苦文星動,鄉遙釣渚閑。
明年見名姓,唯我獨何顏。
知心似古人,歲久分彌親。
離別波濤闊,留連槐柳新。
蟆陵寒貰酒,漁浦夜垂綸。
自此星居后,音書豈厭頻。
舊山長系念,終日臥邊亭。
道路知已遠,夢魂空再經。
秋泉涼好引,乳鶴靜宜聽。
獨上高樓望,蓬身且未寧。
束書成遠去,還計莫經春。
倒篋唯求醉,登舟自笑貧。
波移彭蠡月,樹沒漢陵人。
試吏曾趨府,旌幢自可親。
卷箔群峰暮,蕭條未掩關。
江流嶓冢雨,路入漢家山。
落葉欹眠后,孤砧倚望間。
此情偏耐醉,難遣酒罍閑。
求名如未遂,白首亦難歸。
送我尊前酒,典君身上衣。
寒蕪隨楚盡,落葉渡淮稀。
莫嘆干時晚,前心豈便非。
此地似鄉國,堪為朝夕吟。
云藏吳相廟,樹引越山禽。
潮落海人散,鐘遲秋寺深。
我來無舊識,誰見寂寥心。
故園終不住,劍鶴在扁舟。
盡室無余俸,還家得白頭。
鐘催吳岫曉,月繞渭河流。
曾是棲安邑,恩期異日酬。
采蓮女兒避殘熱,隔夜相期侵早發。
指剝春蔥腕似雪,
才到河灣分首去,散在花間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