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興十首 其八
先生高寄此林泉,懶拙方知此樂全。
足屨兩忘便不借,人琴俱隠付無弦。
云歸書帙留殘潤,日上香盤裊細煙。
勘破世紛無一事,又拈枯筆續前編。
先生高寄此林泉,懶拙方知此樂全。
足屨兩忘便不借,人琴俱隠付無弦。
云歸書帙留殘潤,日上香盤裊細煙。
勘破世紛無一事,又拈枯筆續前編。
先生寄情于這山林泉石之間,到如今才知道慵懶拙樸能讓快樂圓滿。鞋子和腳都已忘卻,便無需外借;人和琴都已歸隱,就托付給無弦之琴。云朵歸去,書冊還留著殘余的濕潤;太陽升起,香盤上裊裊飄著細煙。看透了世間的紛紛擾擾,再無一事掛心,于是又拿起枯筆續寫之前的篇章。
高寄:寄情高遠。
林泉:山林泉石,指隱居之地。
懶拙:慵懶拙樸。
足屨兩忘:典出《莊子·達生》“忘足,屨之適也”,意為忘記腳的存在,說明鞋子很合適,這里表示一種自在超脫的狀態。
人琴俱隠:化用“人琴俱亡”典故,這里指人與琴都歸隱,無弦:化用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表示不追求外在形式。
書帙:書冊。
香盤:焚香的盤子。
勘破:看透。
世紛:世間的紛紛擾擾。
拈:拿。
前編:之前的篇章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處于對塵世紛擾感到厭倦,向往寧靜閑適生活時創作。當時社會或許存在諸多紛爭,詩人選擇寄情山林,以尋求內心的平靜。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隱居生活的贊美與享受,突出特點是用典巧妙、意境清幽。它展現了詩人超脫塵世的精神追求,在文學史上體現了古代文人對隱居生活的一種文學表達。
三綱陵夷秦失鹿,天下紛紛競追逐。白蛇當道毒傷人,神劍一揮蛇母哭。素車來降軹道旁,諸侯有約當為王。悉與父老除,苛法約三章。倉粟既多兵有糧,不勞獻饗持牛羊。逆理則敗順則昌,何必猛士守四方。君不見弒義帝,屠咸陽,陰陵失道嗟天亡。
圣主戎衣振武功,六軍意氣總驍雄。帳前戈甲飛騰處,塞上風云指顧中。赫赫天威臨御扆,棱棱殺氣亙晴虹。枯摧朽拉應無敵,四海謳歌樂歲豐。
忽來海底覓珊瑚,彩色斑斕訝欲呼。未到龍宮先一笑,此時唯我樂知魚。
梨花萬樹盛明皇,歌入清商忽返光。古調于今啼月落,高山流水各茫茫。羌笛何曾怨柳鄰,湘靈枉弄水粼粼。龍吟萬竅誰能激,風月無邊夜夜新。豈務虛名爭失鹿,優游大道覓亡羊。攻辭難免多歧病,但得會心當不妨。歌詩千里未同風,欲譜新詞俗不通。都道梳妝時世儉,詎如張敞畫眉工。
下車相揖即相親,喜見髯公勇絕倫。名將誰非無賴賊,謫仙還對不羈人。聞君百戰艱難語,起我孤愁慷慨身。談笑指揮千騎在,莫教邊塞動風塵。
水石菖蒲真活計,芒鞋不借更奇哉。山林本是君家物,為□□□喚去來。
陌上絲絲帶雨微,遙知春傍柳條歸。一年一度常如此,昔日章臺今已非。
遠送黃君出上流,山前遙望意難休。百年共訂男人約,總把綱常兩擔收。
都將案牘委塵埃,半醉鼾鼾一覺回。我豈白云無意緒,玉人應肯抱琴來。
歲月江頭老,鄉關天外違。高秋雙鶴發,清夢幾蘭闈。一疏天應雨,十年錦覆衣。蜀中多舊事,共指使星輝。
粲粲桐花昨夜風,吹香還到鹿園中。前生出處黃山谷,后代風流范蜀公。灑落一襟涵霽月,精神滿面貫晴虹。直須整頓坤維了,歸侍祥云一朵紅。
洙泗淵源一線寒,再從伊洛起濤瀾。偶看上蔡先生語,滿目淙淙八節灘。符君天秀擢炎方,繭足擔簦學北方。不是澹庵謫南海,姓名那得許芬香。
晚發西南郭,秋深雨氣偏。人家低似岸,湖水大于天。日崦長如閣,風檣不用牽。辭燕還入越,才費半流年。
樹環嘉木桐陰合,井冽寒泉地脈通。彩鳳九霄應有待,道源千古自無窮。
元同蔣詡徑,浪擬習家池。雞犬云中靜,藤蘿戶外垂。磴荒松自掃,客到鶴先知。隱映香臺上,如聞紫鳳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