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三月十五日監察御史王東溪節宿戒方回萬里飲靈隠冷泉亭趙宣慰君實趙提舉子昂靈隠寺知事晦壇治具西方僧四人兩提領北人放泉噴雪觀猿擲果予醉先退賦詩五首記之 其五
三月晴過半月春,真成好景與良辰。
簪花騎馬多游女,擲果呼猿不畏人。
湖山行樂有心賞,天地太平無戰塵。
兩紀逃名作閑客,樂哉七十九年身。
三月晴過半月春,真成好景與良辰。
簪花騎馬多游女,擲果呼猿不畏人。
湖山行樂有心賞,天地太平無戰塵。
兩紀逃名作閑客,樂哉七十九年身。
三月里天氣晴朗,已經過了半月的春光,這真是美好的景致與良辰。頭戴鮮花騎馬出游的女子眾多,向猿猴投擲果子呼喚它們,猿猴也不怕人。在湖光山色間游玩享樂,有心去欣賞美景,天地太平沒有戰爭的紛擾。我隱匿姓名逃避名聲做了二十四年的閑客,活到七十九歲,這樣的生活真是快樂啊。
乙巳:具體年份需結合詩人所處時代判斷。兩紀:一紀為十二年,兩紀即二十四年。逃名:逃避名聲,隱居。
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天地太平無戰塵”可以推測,當時社會處于相對和平的時期。詩人以七十九歲高齡,回顧自己多年隱居做閑客的生活,在春日游玩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太平生活的贊美和自身閑適生活的滿足。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描繪的春日場景生動鮮活。展現了詩人在太平盛世中安享晚年的心境,具有一定的生活情趣和時代特色。
正中偏,混沌初分半夜天。
轉側木人驚夢破,雪蘆滿眼不成眠。
維舟章江上,江門多故知。念我成遠別,朝夕數追隨。
雜佩各持贈,伐木有馀悲。慚余雖駑馬,敢復背良規。
長風催彩鹢,恨恨不能移。招手成南北,永夜徒相思。
學士富經綸,四海擬伊周。太史性寂莫,雅志耽玄修。
侍御溫如玉,澄清志已酬。我本淡蕩者,干時誠足羞。
我性非干時,我志在千秋。所志如未偶,長揖謝王侯。
為語冥寥士,異派終同流。
涼宵一雨快新晴,洗出江容萬里清。
天際帆檣秋自遠,水邊樓閣月初明。
深溪風閃漁鐙影,野寺云流佛磬聲。
俯仰無言人寂寂,小舟閑在藕塘橫。
江行高掛夕船燈,絕似浮杯野渡僧。
瘴雨蠻煙經幾許,殘山剩水見多曾。
遠游正可追司馬,前定何須問惠能。
同事有人親筆硯,鼓琴奚事說孫登。
爐煙繞。香風到。滿街錦繡光相耀。佳人在。紅樓畔。彩旗過也,侍兒低喚。看。看。看。
鄰姬道。今年好。香車寶馬知多少。天將晚。游人返。夕陽西下,畫簾閑捲。散。散。散。
雖是澄江鏡面平,急流如箭去無聲。溯江不遇東風便,十日都無一日程。
萬里風吹上水船,錦帆腹飽去飄翩。不知猶是長江面,只道乘槎直上天。
偶得好風行未遙,風微帆慢漿還搖。云際飛仙在何處,欲憑青鳥寄書招。
東來淮海拜旌旟,不把公卿一字書。
曾侍晚齋吟對雪,又容華館食兼魚。
孤微自省恩非次,際會誰知分有馀。
唯恥舊橋題處在,榮歸無計似相如。
元有不病者,君無嗟遽衰。
閉門謝馀子,扶杖看清時。
野樹著花早,春江生浪遲。
相過忍輕別,小立為題詩。
誰謂西鄰土馬豪,聊城棄甲比山高。
廟謨始覺聯吳好,天意寧煩詛楚勞。
遣吏爭兵聞哭泣,連年舉債盡脂膏。
北盟舊事多同異,六區叢談付蔡條。
一發谽谺路,摩天虎勢蹲。
豁崖排雁齒,紆磴蹙魚鱗。
莽伏探丸地,雞鳴載橐人。
春秋嚴重閉,甌脫是西鄰。
倦老江關,單棲海國,鏡絲催白。此去悤悤,相思暮云碧。
吳天墜夢,期載酒、重尋佳約。坊陌。珍重賓鴻,訊疏狂蹤跡。
滄波苑側。瘦竹涼花,風簾卷秋色。鐙屏紙閣有客。冷吟寂。
明發故人天際,目斷小樓西北。問舊盟誰省,除是閒鷗曾識。
沙村飛雪白于云,
野岸寒梅已放春。
詩興鄉愁俱不奈,
江邊愁殺杜陵人。
塵寰意不愜,策杖問莓苔。
橋斷依山曲,溪流礙石回。
蒼煙樵子徑,老雪故人梅。
坐我春風里,談深發舊醅。
風飛貂帽沙,疲馬早休衙。
鄰曲諸生舍,墻東倦客家。
邀人觴柏葉,憶弟頌椒花。
此際無辭醉,趨朝待曙鴉。
正中來,帝命旁分展化才。
杲日初升沙界靜,靈然曾不帶纖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