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次韻聞砧
誰家秋夜搗衣聲,遙憶良人在戍營。
野宿貔貅天一角,樹移烏鵲月三更。
怨懷想像閨中切,逸韻悠揚枕上清。
砧杵催成歲遲暮,撫時亦覺壯心驚。
誰家秋夜搗衣聲,遙憶良人在戍營。
野宿貔貅天一角,樹移烏鵲月三更。
怨懷想像閨中切,逸韻悠揚枕上清。
砧杵催成歲遲暮,撫時亦覺壯心驚。
秋夜中不知誰家傳來搗衣的聲音,遙遠地思念起戍守軍營的夫君。那如貔貅般的士兵在天邊一角野宿,烏鵲在月到三更時隨著樹影移動。想象閨中女子的愁怨是如此深切,砧聲悠揚地在枕邊清晰可聞。砧杵的聲音催著歲月走向遲暮,面對時光流逝,連壯心也為之震動。
搗衣:古代洗衣時用杵在砧上捶打衣物的習俗,多與思婦懷人相關。
良人:古代妻子對丈夫的稱呼。
貔貅(pí xiū):傳說中的瑞獸,此處借指勇猛的戍邊士兵。
烏鵲:烏鴉與喜鵲,此處或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意象,暗含漂泊無依之感。
逸韻:指砧聲悠揚的余韻。
砧杵(zhēn chǔ):搗衣用的砧石和木杵。
歲遲暮:指一年將盡,時光流逝。
撫時:面對當前的時節或時光。
此詩當創作于古代邊塞戰事頻繁的背景下,秋夜搗衣是民間常見的思親習俗。詩人聽聞砧聲,聯想到戍邊士兵的艱苦與家中思婦的愁怨,結合自身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從而寫下此詩,反映了戰爭給普通家庭帶來的分離之痛。
全詩以‘聞砧’為線索,由秋夜搗衣聲引發思婦對戍邊丈夫的思念,繼而擴展到對戍邊士兵的想象、閨中愁怨的刻畫,最后以砧聲催歲收束,將個人思念與時光感慨結合,情感真摯,結構緊湊,是一首典型的思婦懷人之作,兼具生活氣息與家國情懷。
林中雨散早涼生,已有迎秋促織聲。
三徑荒蕪羞對客,
君若罷官攜手日,尋山莫算白云程。
孤城永巷時相見,
衰柳閑門日半斜。
欲送近臣朝魏闕,
猶憐殘菊在陶家。
草草理夜裝,涉江又登陸。望路殊未窮,指期今已促。
傳呼戒徒馭,振轡轉林麓。陰云擁巖端,沾雨當山腹。
震雷如在耳,飛電來照目。獸跡不敢窺,馬蹄惟務速。
虔心若齋禱,濡體如沐浴。萬竅相怒號,百泉暗奔瀑。
危梁慮足跌,峻阪憂車覆。問我何以然,前日愛微祿。
轉知人代事,纓組乃徽束。向若家居時,安枕春夢熟。
遵途稍已近,候吏來相續。曉霽心始安,林端見初旭。
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
客散高樓上,帆飛細雨中。
山程隨遠水,楚思在青楓。
共說前期易,滄波處處同。
孤棹閩中客,雙旌海上軍。
路人從北少,海水向南分。
野鶴傷秋別,林猿忌夜聞。
漢家崇亞相,知子遠邀勛。
腰金載筆謁承明,
至道安禪得此生。
西掖幾年綸綍貴,
圣主好文誰為薦,
閉門空賦子虛成。
云夢南行盡,三湘萬里流。
山川重分手,徒御亦悲秋。
白簡勞王事,清猿助客愁。
離群復多病,歲晚憶滄洲。
禁省夜沉沉,春風雪滿林。
滄洲歸客夢,青瑣近臣心。
揮翰宣鳴玉,承恩在賜金。
建章寒漏起,更助掖垣深。
白簡初分命,黃金已在腰。恩華通外國,徒御發中朝。
雨雪從邊起,旌旗上隴遙。暮天沙漠漠,空磧馬蕭蕭。
寒路隨河水,關城見柳條。和戎先罷戰,知勝霍嫖姚。
儒衣羞此別,去抵漢公卿。
賓貢年猶少,篇章藝已成。
臨流惜暮景,話別起鄉情。
離酌不辭醉,西江春草生。
悠悠驅匹馬,征路上連岡。
晚翠深云竇,寒臺凈石梁。
秋花偏似雪,楓葉不禁霜。
愁見前程遠,空郊下夕陽。
罷戰回龍節,朝天上鳳池。
寒生五湖道,春入萬年枝。
召化多遺愛,胡清已畏知。
懷恩偏感別,墮淚向旌麾。
白草黃云塞上秋,
曾隨驃騎出并州。
轆轤劍折虬髯白,
轉戰功多獨不侯。
上將還專席,雙旌復出秦。
關河三晉路,賓從五原人。
孤戍云連海,平沙雪度春。
酬恩看玉劍,何處有煙塵。
繼好中司出,天心外國知。
已傳堯雨露,更說漢威儀。
隴上應回首,河源復載馳。
孤峰問徒御,空磧見旌麾。
春草鄉愁起,邊城旅夢移。
莫嗟行遠地,此去答恩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