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南行十二首 其三
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載。
山中花瓢翁,尚與山俱在。
據高瞰人世,昔田今為海。
道傍魏公亭,柱化礎亦敗。
我不上南山,垂近四十載。
山中花瓢翁,尚與山俱在。
據高瞰人世,昔田今為海。
道傍魏公亭,柱化礎亦敗。
我沒有登上南山,快到四十年了。山中的花瓢翁,還和山一起存在著。他站在高處俯瞰人間世事,過去的田地如今變成了大海。道路旁的魏公亭,柱子已經腐朽,基石也破敗了。
垂近:將近。
花瓢翁:可能是隱居山中的一位老者。
據高:站在高處。
瞰:俯瞰、俯視。
昔田今為海:化用“滄海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魏公亭:可能是紀念某位魏姓官員所建的亭子。
柱化:柱子腐朽。
礎:柱子下面的基石。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表達的對時光和世事變化的感慨推測,可能是詩人在經歷了較長時間后重臨舊地,看到曾經的景象已物是人非,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感慨世事變遷和時光流逝。其突出特點是通過具體的景象描寫來表達抽象的情感和哲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太著名,但反映了詩人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
紛紛黃葉搖空砌。燈影瘦、蛩聲碎。伊人何在溯蒼葭,空見寒霜盈地。癡情無那,愿隨明月,長照人千里。
清樽未畢心先醉。酒滿前、疑垂淚。紅萸黃菊競秋芬,總入愁懷無味。鐘陵景色,望君來賦,三舍予退避。
老去寡交游,孤吟倚石樓。風生云漸散,虹見雨初收。蒼莽天將暮,凄清氣似秋。玄猿慰岑寂,長嘯碧峰頭。
老去玄衣敝,歸來白屋寒。故書多散失,時事轉艱難。背日松慳長,經霜菊盡乾。鄰翁猶念舊,扶杖數相看。
山坑新堊亭,我從唐塢來。
衣上濕猶雨,輿底聲真雷。
人家沿山邊,青松屋上哉。
轉徑嶺成夾,大江中間開。
江以雨始大,濫觴源斟杯。
出三天子都,兩崖浸崔巍。
厓上短短松,綠滿疑莓苔。
雨刷沙入江,刻露松根荄。
生氣自黏壁,養以霧與霾。
此松與此石,得雨結之胎。
孤壁下落江,徑亂行客猜。
盤屈厓底樹,浮草掛作堆。
竊恐雨不休,無路緣石隈。
松月東軒許獨游,
深恩未報復淹留。
梁園日暮從公獵,
每過青山不舉頭。
狀元南國名千古
井附公名亦到今
月夜影中仍郊往
春時地下尚龍吟
香生翰墨當年事
祀有潢污異代心
殘漏一篇詩脈在
源頭應許后人尋
少年奮長劍,躍馬向邊州。
射獵陰山下,追胡瀚海頭。
自言負遠略,唾手取封侯。
寧知時不遇,流落向炎陬。
去國八千里,離家十六年。
身馀片舌在,詩有萬人傳。
嘯詠能終日,升沉莫問天。
獨憐行樂處,不在五湖船。
東岡老道友,
招我閱子孫。
大兒教以孝,
小兒撫以溫。
舉觴意未暢,
已復月掛昏。
興言還吾廬,
更待它日論。
峿臺特高倨,
{廠吾}亭稍遜退。
遙遙東西峙,
望若次肩背。
俯瞰瀟湘流,
無挹眾山翠。
竹樹森下風,
拔戟自成隊。
中間豁清曠,
嶙峋雜無礙。
疏密高低間,
煙云變萬熊。
恰如漫叟文,
其妙正在碎。
天與我清景,
空山助晚涼。
溪流前夜雨,
月墮一林霜。
驚鵲翻寒影,
傖尨吠隙光。
誰家宿舂急,
歲暮意茫茫。
梅花千古長如許,
堪嘆十年人事非。
記得大平樓上醉,
一枝和月插頭歸。
竹塢輕風振唳清,
水明天曠足閑情。
園林空愛憐毛羽,
萬里秋心為汝生。
蒲團竹幾妙高臺,
瞑坐何能放眼開。
門外白云多事在,
又將飛雨出山來。
翠崖紅棧郁參差
小益初程景最奇
誰向豪端收拾得
李將軍畫少陵詩
檐云叆叇倚江邊,
籬菊蕭疏暮柳前。
漢上抱來空有甕,
成都卜后并無錢。
榻懸客夢生殘月,
酒醒鄉關隔曉天。
莫道一廛猶小隱,
青羊相憶計何年。
松石依然在,重來宿畫樓。欲將魂共語,偏覺夢難求。螢火沾帷冷,泉聲咽砌幽。西窗檢遺墨,吟徹五更頭。
鄭重籯金托,相量共老親。嫌忘姻婭避,情歷死生真。子舍開甥館,鸰原繼掌珍。自今供祭掃,慰汝夜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