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覃侍者住庵
門上書心字,窗上書心字。
長嘯住庵人,不知庵內事。
除卻煨芋頭,無力收寒涕。
我觀從上來,懶瓚較些子。
君勿輕住庵,住庵不容易。
手中長柄鋤,上有千古意。
前山粟自鋤,后山禾自刈。
客來問有么,牢把柴門閉。
門上書心字,窗上書心字。
長嘯住庵人,不知庵內事。
除卻煨芋頭,無力收寒涕。
我觀從上來,懶瓚較些子。
君勿輕住庵,住庵不容易。
手中長柄鋤,上有千古意。
前山粟自鋤,后山禾自刈。
客來問有么,牢把柴門閉。
門上寫著心字,窗上也寫著心字。那位長嘯的住庵之人,卻不了解庵內之事。除了烤芋頭,連擦去寒涕的力氣都沒有。我看自古以來,懶瓚和尚還算強些。你不要輕視住庵這件事,住庵可不容易。手中的長柄鋤頭,有著千古的意味。前山的粟米自己去鋤,后山的稻谷自己去割。客人來了問有沒有東西,就緊緊把柴門關上。
覃侍者:人名。侍者,寺院中伺候長老的僧人。
心字:可能有象征內心修行、禪意等含義。
煨芋頭:烤芋頭。
懶瓚:唐代高僧懶瓚和尚,行為舉止多有奇處。
較些子:強一些。
刈:割。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來看,當時佛教修行之風可能較為盛行,作者可能看到了一些住庵修行者的生活狀態,有感而發寫下此詩,提醒人們住庵修行并非易事,需要有真正的決心和毅力。
這首詩主旨在于闡述住庵修行的不易。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通過對住庵人生活細節的描寫,展現出修行的清苦與超脫。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對于研究當時的佛教修行文化和詩歌創作風格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堯心知稼穡,精意遶山川。
風雨神祇應,笙鏞詔命傳。
沐蘭秪掃地,酌桂佇靈仙。
拂霧陳金策,焚香拜玉筵。
相訪從吾道,因緣會爾時。
龍盤余帝宅,花界古人祠。
明月虛空色,青林大小枝。
還將經濟學,來問道安師。
云開小有洞,日出大羅天。
三鳥隨王母,雙童翊子先。
何時種核桃,幾度看桑田。
倏忽煙霞散,空巖騎吏旋。
月色今宵最明,庭閑夜久天清。
寂寞多年老宦,殷懃遠別深情。
溪臨修竹煙色,風落高梧雨聲。
耿耿相看不寐,遙聞曉柝山城。
玉節朝天罷,洪爐造化新。
中和方作圣,太素忽收神。
盛德橫千古,高標出四鄰。
欲知言不盡,處處有遺塵。
遠公傳教畢,身沒向他方。
吊客來何見,門人閉影堂。
紗燈臨古砌,塵札在空床。
寂寞疎鐘后,秋天有夕陽。
洛陽歲暮作征客,囗囗囗囗囗囗囗。
相望依然一水間,相思已如千年隔。
晴煙霽景滿天津,鳳閣龍樓暎水濱。
豈無朝夕軒車度,其奈相逢非所親。
鞏樹甘陵愁遠道,他鄉一望人堪老。
君報還期在早春,橋邊日日看芳草。
凝笳催曉奠,丹旐向青山。
夕照新塋近,秋風故吏還。
本朝光漢代,從此掃胡關。
今日天難問,浮云滿世間。
長云迷一雁,漸遠向南聲。
已帶千霜鬢,初為萬里行。
繁蟲滿夜草,連雨暗秋城。
前路諸侯貴,何人重客卿。
道由白云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
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親。
偏知漢水廣,應與孟家鄰。
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
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
求名雖有據,學稼又無田。
故國三千里,新春五十年。
移家還作客,避地莫知賢。
洛浦今何處,風帆去渺然。
愁人空望國,驚鳥不歸林。
莫話彈冠事,誰知結襪心。
霜凋樹吹斷,土蝕劍痕深。
欲作懷沙賦,明時恥自沈。
星參差,明月二八燈五枝。
黃鶴瑤琴將別去,芙蓉羽帳惜空垂。
歌宛轉,宛轉恨無窮。
愿為潮與浪,俱起碧流中。
元尊九德,佐堯光宅。
烈祖太宗,方周作伯。
響懷霜露,樂變金石。
白云青風,髣髴來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