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東坡韻二首 其一
萬壽山藏不二中,九峰峰下善財童。
敲門問竹機鋒觸,倚檻看花色界空。
汝坐蒲團曾有夢,我來芻牧媿無功。
吳天蜀地元來近,月照峨嵋日又東。
萬壽山藏不二中,九峰峰下善財童。
敲門問竹機鋒觸,倚檻看花色界空。
汝坐蒲團曾有夢,我來芻牧媿無功。
吳天蜀地元來近,月照峨嵋日又東。
萬壽山蘊含著不二的佛法真諦,九峰峰下有像善財童子般的修行者。敲門詢問竹子的禪機,觸動了內心的感悟;倚靠欄桿觀賞花色,領悟到色界皆空。你坐在蒲團上曾有過修行的夢境,我來這里放牧卻慚愧沒有什么功績。吳地和蜀地原本距離就不遠,月亮照著峨嵋山,太陽又從東方升起。
不二:佛教用語,指無彼此、無差別。
善財童:佛教中善財童子,曾南行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以求證悟佛法。
機鋒:禪宗用語,指問答迅捷,不落跡象,以暗示方式使人領悟禪理。
色界:佛教術語,指物質世界。
蒲團:僧人坐禪及跪拜時所用之物。
芻牧:放牧。
媿:同“愧”。
峨嵋:峨眉山,佛教名山。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與東坡有交流后,受其影響,在游覽佛教勝地時,有感于佛法的高深和自身修行的不足而創作。當時社會可能佛教文化較為盛行,詩人也沉浸于對佛法的探索和感悟中。
這首詩主旨圍繞佛法修行和感悟,突出特點是充滿禪意,將佛教文化與自身經歷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體現了當時文人對佛教文化的關注和探索。
出得云門路,風凄日夕曛。
船撐鑒湖月,路接沃洲云。
山色周遭見,溪流屈曲分。
一觴還一詠,誰似右將軍。
春湖景物畫圖中,朱閣偏宜翠柳籠。
上客縱談髯奮白,佳人醉舞臉舒紅。
鋪張錦繡花邊日,堆疊琉璃水面風。
民俗歡游魚鳥樂,主人才合代天工。
山藹峨峨江岸深,望余亭影落江心。
無風萬里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
思遠解邀無己句,流清宜寫不齊琴。
仙槎一棹驚秋曉,此去銀河尚幾尋。
武夷山色倚天青,中有賢儒謝世榮。
自以高名傳積慶,不教黃壤掩清名。
構亭傍垅同虛寢,陟岵無時見孝誠。
寧獨顯親由富貴,還能厚德庇群生。
自刊宸畫入云端,神物應須護翠巒。
吳越不藏千里色,斗牛常占一天寒。
四簷望盡回頭嬾,萬象搜來下筆難。
誰信靜中疏拙意,略無蹤跡到波瀾。
夫子剛且勇,一摧遂終身。
于今斗牛間,鬰然氣不申。
平生慕用意,碣刻留千春。
更為祠堂詠,尚代雞酒陳。
奉使頻聯職,寬條喜共頒。
蒹葭倚白玉,培??對高山。
勇退輸先識,榮歸得早閑。
塞垣聞訃日,感舊涕潺湲。
白浪紅塵二十春,就中奔走費光陰。
有時俗事不稱意,無限好山都上心。
一面琴為方外友,數篇詩當橐中金。
會須將爾同歸去,家在碧溪煙樹深。
三紀分攜念友生,天涯相見眼重明。
詔恩幸忝交承契,尊酒聊伸故舊情。
我守塞垣華發短,君歸鄉國錦衣榮。
何時共老江湖去,雞黍相過樂太平。
古祠清燕敞虛堂,喬木森森晝景長。
池面雨來荷助響,席間風細篆生香。
烏紗傾側朋簪樂,翠縠翩翻舞袖長。
牽俗自嗟行役去,阻陪千騎醉瑤觴。
漢法忠賢有不容,遂持名節隠蒿蓬。
生靈莫見真儒效,爵祿多酬戰士功。
燕市終難沽美璞,魚羅安得掛飛鴻。
圣朝高士優游甚,自有行藏繼祖風。
人有好勝心,當以善勝惡。豈宜執人我,與彼較彊弱。
所得無毫厘,所失已山岳。事過徒自悔,駟馬追不卻。
況臨衰暮年,事尤資審度。如人行遠道,日暮將憩泊。
遵途益須慎,勿使趣向錯。逆境是吾師,苦口多良藥。
豈止人難欺,將為鬼所噱。有病在速治,姑以自砭灼。
三紀仁皇侍從臣,當時文學動簪紳。
高明已入儒林傳,舊室長存歷水濱。
峴首空留王粲宅,香山猶識白公真。
他年遺跡應無廢,不墜詩書世有人。
連云靄翠疊重重,直下雙溪擁霽虹。
榮辱自分山色外,利名不到水聲中。
清涼世界隨心現,方廣樓臺遂感通。
愿侍千僧共談麈,撥開陳障出樊籠。
紫泥封詔下天關,青鎖俄虛侍從班。
朝袖暫懷新印綬,繡衣榮過舊家山。
鑒湖風月供吟筆,稽嶺煙霞入醉顏。
宸眷未應容滿歲,使車行被命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