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一百一十七首 其三六
半夜逾城,六年棲雪。餓得腸枯,凍得骨折。那更見明星,兩眼添重屑。后代兒孫苦證羊,一年一度爭饒舌。正法眼藏,宜乎向這瞎馿邊滅。
半夜逾城,六年棲雪。餓得腸枯,凍得骨折。那更見明星,兩眼添重屑。后代兒孫苦證羊,一年一度爭饒舌。正法眼藏,宜乎向這瞎馿邊滅。
夜半時分悄悄出城,在雪山中苦行六年。饑餓到腸肚枯干,寒冷到骨骼凍折。更哪堪見到明星悟道時,兩眼又添了重重倦意。后世的弟子們像苦尋證明的羊兒,一年又一年爭著說個不停。這禪宗的正法眼藏,看來真該在這些執迷言語的'瞎驢'這里消亡了。
逾城:指佛陀出家時,半夜離開迦毗羅衛城。
六年棲雪:佛陀成道前曾在雪山修苦行六年。
明星:傳說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悟道。
證羊:比喻盲目執著于外在求證,如羊之無智。
正法眼藏:禪宗術語,指最根本的佛法精髓。
瞎馿:禪宗俚語,罵執迷言語文字而不悟實相者。
此偈當為宋代禪僧所作('偈頌一百一十七首'常見于宋僧語錄)。其時禪宗發展中出現末流之弊,部分僧人執著于言語機鋒、文字辯論,偏離'直指人心'的核心。作者借此偈批判這種風氣,強調正法不在言說,而在超越執著的實修體悟。
全詩通過佛陀出家修苦行、悟道的歷程,對比后世禪僧的空談爭論,直指'正法眼藏'消亡于言語執著的弊端。語言犀利直白,以俚語強化批判力度,體現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核心思想。
一雪豈戲我,頓晴還起予。
寺逢東野古,梅誤北枝疏。
發興清無極,深行畫不如。
冰泥漸融釋,卻恐污衣裾。
我實幽居士,聊為隴畝民。
姿年逝已老,終日無一欣。
虛室絕塵想,閑居離世紛。
清風脫然至,鳴鳥聲相聞。
涉暑經秋霜,不見相知人。
瞻望邈難逮,興言在茲春。
云起群峰動,溪流眾壑喧。
荒村枯木外,蹤跡老衡門。
一雨變新涼,炎埃洗除盡。
廬山昨夜燈,已照劉宗信。
秋來亦淫潦,日月閟其光。
乾坤丈夫事,千古空堂堂。
孫吳秘鑰郁胸中,
酷喜張侯有舅風。
回首戟門參語夜,
酒闌橫膝論英雄。
池塘風動水沄沄,靜倚南樓坐夕曛。
春到綠回江上柳,雨晴紅見海東云。
班生壯節曾投筆,蘇晉長齋不茹葷。
病起渾忘腰帶減,傍人錯訝沈休文。
清凈而今遍六根,焚香幸作佛前人。
已知性海須登岸,且向恒河試問津。
口藏誰傳彌勒法,心鐙自照女兒身。
癡情一點消難盡,吟到詩篇忘苦辛。
名遍浙西東。此老猶龍。少陵慷慨古今同。愿得先生橫筆陣,掃卻狼烽。
小草荷春風。技愧雕蟲。綠窗又整舊詩筒。從此破魔還禮佛,丹桂香中。
怕展登樓眼。西風外、亂愁如草難剪。重陽近也,茱萸待插,雁行凄斷。
驚心滿地烽煙,又悵望、家山夢遠。料淚波、流向瀟湘,修篁秾翠都染。
縱教擲錦徵歌,籌花斗酒,人意先懶。幽蘭結佩,殘荷制服,落英抄飯。
芳情信美何用,莫一例、霜啼露泫。拚今生、冷坐枯吟,年涯暗遣。
巍峨一片江頭石,千載人傳燕子磯。
疑有黿鼉藏窟宅,時聞鐘磬出山扉。
牙檣緩住寒煙凈,羽衛周連夜火圍。
沙岸聲聲動行漏,蘆花深處雁驚飛。
陰巘猶施白,朝林已沐青。
墜烏飛蔌蔌,射日粲熒熒。
便恐歸無跡,聊須記所經。
耳聲并目色,佳處若為形。
柵新飛觀走狐嘷,樓鶴洲鸚賀此遭。整暇旌旗登巀嶪,奔波舟楫笑嗷嘈。
宅中平后規摹拓,燭理明時運量高。須信是間天地似,詞人云夢特秋毫。
舉頭無語望天高,有許功夫歲月慆。萬灶貔貅仰膏雨,百年事業倚江濤。
云橫紫邏憂千緒,露立蒼生命一毛。昨夜西風弦月魄,可能無夢到神皋。
聞向金門謝宰官,傳經偏乞一齋寒。
果將絳帳趨南郡,故取純緇制小冠。
飲酒讀騷差自快,據梧支策未辭難。
青氈敝矣寧堪送,荊岳岷江贈爾看。
六十行年夢更夢,幸存骸骨乞重瞳。風塵久矣迷真覺,苦海何緣悟性空。前世有心仍野寺,故吾不復識鐘公。遐方但愿無烽火,煙柳年年系去驄。
諸公盡是濟世才,吾臥蓬萊亦快哉!聞說伏杉生百粵,常看飛棟斫三臺。報君未老驅贏骨,聽笛先聞吹落梅。但愿五云扶日月,相逢到處好銜杯。
年來嶺海偃旌旗,瘦骨何妨萬里移!云擁三城多瑞靄,夢回孤枕愧支離。登高漸喜瞻天近,抱病翻思去國遲。粵路險巇君莫問,天街更有路多歧!
戢羽樊籠四十年,水濱亦有白鷗天。君恩自是優功狗,世事渾如看紙鳶!戀客青山隨處有,向人明月為誰憐?杖藜徙倚蕉窗下,幾度從容檢內篇。
山川一何曠,宇宙一何悠!
丈夫志四海,良日登遠游。
問君今何行,彈冠佐名州。
青松冠巖列,光氣難與儔。
延目識南嶺,終懷在歸舟。
我不踐斯境,忘彼千載憂。
自從分別來,日月有環周。
行行向不惑,邈哉此前修。
愿君謝諸子,慷慨憶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