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帚齋見寄
棲棲慣聽鼓魚聲,
心印相傳第幾燈。
江有白鷗閑似我,
地惟蒼蘚懶于僧。
吟難用世皆東野,
窮亦憂時祗少陵。
多謝故人相厚意,
一箋當暑敵凝冰。
棲棲慣聽鼓魚聲,
心印相傳第幾燈。
江有白鷗閑似我,
地惟蒼蘚懶于僧。
吟難用世皆東野,
窮亦憂時祗少陵。
多謝故人相厚意,
一箋當暑敵凝冰。
我早已習慣了這忙碌生活中聽著寺廟的木魚聲,禪心的傳承不知已是第幾盞燈火。江上的白鷗悠閑得像我一樣,地上的蒼蘚比僧人還要慵懶。吟詩難以經世致用,就像孟郊一樣;即便困窘仍憂心時事,正如杜甫一般。多謝老友深厚的情誼,你的一封書信在夏日里堪比寒冰般清涼。
棲棲:忙碌不安的樣子,出自《論語·憲問》'丘何為是棲棲者與'。
鼓魚聲:寺廟中敲擊木魚的聲音,魚形木梆,誦經時敲擊以節制節奏。
心印:佛教術語,指禪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的傳承方式。
東野:指中唐詩人孟郊(字東野),其詩多寫困頓,一生不得志。
少陵:指杜甫(號少陵野老),雖窮困潦倒仍心系家國。
一箋當暑敵凝冰:友人書信在炎夏帶來清涼,形容關懷之切。
此詩為酬和友人帚齋之作。作者或處困頓之境,日常與寺廟木魚聲相伴,友人寄詩問候,故以詩回應。詩中融合個人境遇('棲棲''窮')與對時局的關切('憂時'),體現清代文人交游中以詩寄情的傳統。
全詩緊扣'和寄'主題,前半寫自身閑適而困頓的生活狀態,后半借孟郊、杜甫自況,突出才志難伸卻心懷天下的品格,末句以'敵凝冰'收束,將友人情誼的溫暖與夏日清涼巧妙結合,情感真摯,結構圓融。
誰肯寄衰翁,當年應夢熊。
知心厪惠遠,載酒壽揚雄。
古道今猶在,清交老更豐。
和詩不盡意,極目萬山中。
翳日腥云澒洞塵,是雖天做亦由人。
難禁老淚如囚楚,忍托空言寫過秦。
風雪正培陽氣脈,山林幸有歲寒身。
功名已付無何有,要及余光耕富春。
晴行半日到張車,石路崎嶇趁水斜。
一窟山中成草市,數株松下見梅花。
居民盡老他無事,就土為生自有涯。
誰料如今同沸鼎,不時飛馬漲塵沙。
便道得幽尋,清風引入深。
庵依山石腳,僧說老巖心。
到處鬼無墓,此山松獨林。
人生竟何事,搔首立青陰。
莊老是堪師,浮生何日期。
空將書拄腹,安得藥封脾。
年事老如我,歲寒交有誰。
偶然歸不去,又被若人知。
世衰人物眇,猶見得閑平。
劫火詩書脈,春風杖履盟。
霏霏木屑話,淡淡菜羹情。
相對青鐙下,平生心事明。
本是住林深,浮云載出林。
蹣跚多病腳,邂逅十年心。
破鼓饑甘飯,殘鐙老醒吟。
我來相訪外,梅竹是知音。
世運空更禪,人情任覆翻。
浮榮歸墮甑,真味寄污尊。
見客不問事,學農時踏邨。
興公舊游處,長嘯一招魂。
二十四節氣,來自混元前。
老息他無分,新陽例有緣。
從教寒又暑,慣得海為田。
此理須看破,何妨日當年。
魯公香火寺,便道幾經行。
樹老存高節,碑全見太平。
浮云從變化,古月自分明。
頼有文孫在,毋忘大用名。
信步領兒行,又來天盡堂。
老衰憑酒健,春好得詩香。
花柳年年事,江山處處鄉。
拍闌一相笑,白鳥入微茫。
彼美慈云叟,相存馬少游。
槐淘參玉版,藻句粲銀鉤。
外友更誰在,前緣曾共修。
從今各珍重,萬事等虛舟。
洛中人物好,磊磊實過名。
和氣春浮動,新詩玉琢成。
相逢交義重,一笑世情輕。
問到牡丹外,凄然百感生。
有便勤相問,何時得近依。
詩搜腸藿瘦,字為眼花肥。
云遠心猶遠,春歸人未歸。
羨君牢閉戶,珍重白山衣。
幾年西崦寺,門蘚路交藤。
龍象開禪席,鐘魚張法鐙。
領徒耕趁雨,對客句裁冰。
我亦相忘者,慈云得屢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