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覺上人
妙覺明浄,元無所覺。
如鄱陽湖,秋波不作。
亦若匡廬,云平月壑。
笠頂西風閑去來,拄杖頭邊空索索,打碎靈龜殼。
妙覺明浄,元無所覺。
如鄱陽湖,秋波不作。
亦若匡廬,云平月壑。
笠頂西風閑去來,拄杖頭邊空索索,打碎靈龜殼。
精妙的覺悟澄明純凈,原本就沒有什么可覺察的。就像鄱陽湖,秋天的湖面平靜無波。又如同廬山,云霧平展,月光灑在山谷。頭戴斗笠迎著西風自在來去,拄著拐杖只覺四周空空,要打破那靈龜之殼(象征著世俗的執著和迷惑)。
妙覺明浄:指精妙的覺悟,澄明純凈的境界。
元無所覺:原本就沒有什么可覺察的,強調一種空明的狀態。
匡廬:即廬山。
靈龜殼:象征著世俗的執著、迷惑或某種固定的觀念。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可能創作于佛教修行氛圍濃厚的環境中。詩人或許是在與元覺上人交流感悟,或者自身處于對禪理的深入思考階段,以詩來表達對空明覺悟境界的理解和追求。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空明覺悟境界的向往和對世俗執著的破除。其特點是借助自然景象和象征手法來傳達禪意,語言質樸卻富有哲理。在禪詩文學中,它以獨特的意象和簡潔的表達展現了禪的精神內涵。
憲令誰將妒左徒,
采蘺能憶握蘭無。
豈勞漁父相逢問,
白雁青楓過五湖。
光景轉秋陽,新鴻舊燕忙。
蒹葭含夜雨,蘭菊破清霜。
在客空彈指,思家每斷腸。
甘泉山下路,閒卻竹蒼蒼。
楊柳青青燕子飛,
深閨料理作春衣。
城南十里狼山路,
盡是石家錦障圍。
空房怯枕冰,夜夜寒蟾泣。
小字憶嬋娟,倩影心頭歷。
巫峽已歸云,還向瑤臺覓。
環佩下空明,不畏蛟龍得。
野外連衡宇,秋高見遠山。
斜陽明一半,煙樹斷中間。
國破家何在,年深客未還。
紫芝如可采,一為問商顏。
德行文章要兩全,乾坤回首二千年。自從孟子七篇后,直到于今有幾賢。
多病為人未足羞,遍身無病是吾憂。眼中誰是醫和手,恨殺刀圭藥未投。
欲歸不歸何遲遲,不是孤臣托病時。此是定山最高處,江門漁父卻能知。
買舟南岳去尋醫,七十今年病不支。傾蓋獨憐熊御史,肺肝今徹野人知。
浮云出沒終無定,白雨飛殘冷四郊。此地綠楊誰抱恨,一聲鐘磬夕陽坳。
燈影幢幢草色萋,短墻一半舊湖堤。雄心日暮應消盡,檻外空聞謝豹啼。
吟對枯禪手獨叉,山川寒入片心賒。西園昨夜吹風雨,一徑蕭蕭葬落花。
百戰屠城豈是功,青郊野鬼泣寒空。至今寺外蒼苔月,照入闌干午夜風。
宮闕猶存隔薜蘿,一抔斜日幾人過。醉魂未必依寒寺,應入青州作酒魔。
如今田野謾拋春。紅雨掩衡門。
懶讀詩書,欠伸扶杖,幾案任生塵。
縱教便向東山老,誰知是個中人。
莫怪年來,倦尋城市,嫌我性情真。
表里山河舜帝基,圣君館殿選賢知。開筵想任佳人擁,游寺應嫌俗吏隨。政訝龔黃推絕席,文疑元白豎降旗。逍遙樓迥閑登處,幾感皇唐御制詩。
入居蘭省歸群望,出守薄關自圣知。清禁乍辭仙漏遠,白樓閑上彩箋隨。伯夷廟下停金勒,大舜門中亞繡旗。遙想雄藩多少境,祇應公暇遍留詩。
山前衙署枕河湄,遂意榮居事可知。華省圖書雖暫別,故鄉風物似相隨。繞城奔浪喧更鼓,隔岸征帆映酒旗。刻石將同王閣長,永留遺愛向歌詩。
一片瀟湘間白碧。飛過寒香春欲濕。仙人元自不知春,波愁絕。云愁絕。彈到哀弦聲更徹。
滄海迢迢歸未得。卻向人間凄獨立。夜深不語奈情何,心無跡。魂無跡。月落天空何處覓。
使君何苦向宜州,應為涪翁句法留。
銅柱寧興跕鳶嘆,金華要遂牧羊求。
壯時根本先培固,老去波瀾重卷收。
我亦學詩窮未達,是中得處可聞否。
北風北來雁南飛,哀鴻四野將安歸。
黃狐白晝入人室,涇陽幾日天無輝。
葭萌關頭云氣惡,遠控褒斜連劍閣。
官軍慎莫疏邊防,北川亦復嗟年荒。
一枕羲皇午夢閒,
醒來偏訝夕陽殷。
憑欄幾度舒雙眼,
貪看王維畫里山。
墻根新筍看成竹。青梅老盡櫻桃熟。
幽墻幾多花。落紅成暮霞。
閉門風又雨。只道春歸去。
媚臉笑持杯。卻驚春思回。
夜深殘月過山房。睡覺北窗涼。
起繞中庭獨步,一天星斗文章。
朝來客話,山林鐘鼎,那處難忘。
君向沙頭細問,白鷗知我行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