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泰山仁安殿壁
大極何年誕帝孫,中居岱岳鎮乾坤。
三千余載昭明代,七十二君來至尊。
魯甸齊邱雄地勢,秦松漢柏護天門。
兵塵不動綿香火,萬里車書壽一元。
大極何年誕帝孫,中居岱岳鎮乾坤。
三千余載昭明代,七十二君來至尊。
魯甸齊邱雄地勢,秦松漢柏護天門。
兵塵不動綿香火,萬里車書壽一元。
太極在何時誕生了帝王后裔,他坐鎮泰山以安定乾坤。三千多年來彰顯著圣明時代,七十二位君主曾來此封禪。齊魯大地地勢雄偉,秦松漢柏守護著天門。這里不受戰亂影響,香火綿延不斷,天下統一,國運長久。
太極:古代哲學概念,這里可理解為天地初始之時。
帝孫:帝王后裔,指泰山神。
岱岳:泰山的別稱。
昭明:光明、圣明。
七十二君:傳說古代到泰山封禪的七十二位君主。
魯甸齊邱:指齊魯大地。
秦松漢柏:秦始皇曾封泰山五大夫松,泰山有漢代古柏。
兵塵:戰亂。
車書:車同軌,書同文,指天下統一。
壽一元:國運長久。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泰山在古代是封禪之地,是皇權與神權結合象征。作者或許在游覽泰山仁安殿時,有感于泰山的神圣地位和悠久歷史,以及國家的和平穩定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頌泰山的神圣和國家的繁榮。其特點是氣勢恢宏,用典恰當。在文學史上雖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泰山的尊崇和對國家的美好期許。
禺山秋色遠,送爾去何之。
落日雙忠廟,寒花九姓祠。
家貧為客久,身賤得名遲。
余亦同茲難,紅亭酒莫辭。
少年流落到湘濆,當世何人更惜君。
身類楚囚非達者,書陳漢室但遺文。
空林落葉分秋靄,廢井寒蕪映夕曛。
欲吊忠魂無覓處,嶺猿回首不堪聞。
野火燒殘幾度。依舊如茵平布。
只道發枯根,誰省是春風做。
南浦。南浦。一碧恨添無數。
西湖幽絕處,人跡罕經行。古木四圍合,野禽三兩聲。
孤山終不俗,處士舊留名。欲薦寒泉菊,高風同借宿招提境,吟詩靜夜分。
月光初地見,花氣后臺聞。何處曉鐘動,滿城香缽熏。
山僧絕供億,欹枕臥看云。水鳥飛何處,蒼茫云滿湖。
《棹歌》有遺響,不見小長蘆。浦溆仍煙雨,樓臺似畫圖。
家風在嚴瀨,能把釣竿無。
渟澇明于鏡,
涓涓向夕波。
窺窗清影現,
鼓瑟寫湘娥。
立性全夷淡,移家避俗氛。
酒醺驢倒載,吟苦鶴曾聞。
連任虛分竹,長年祇愛云。
傷心見兒輩,猶讀舊時文。
二十年前絕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詩。只今羞澀無多語,政恐門前匡鼎來。
前賢已往后賢來,掇拾遺編要釋疑。便使李黃今日在,也須三嘆有馀師。
詩從刪后更無詩,美刺還他熟慮思。若止誇多名物辨,古人馀憾不無遺。
大手文章不費辭,眼明理到自無疵。客窗三復忘休寢,細酌清泉夜半時。
真能一醉逃煩暑,定勝三杯禦臘寒。
自有詩書供永日,莫將絲竹亂風灘。
舞雩何處歸春莫,叩角誰人怨夜漫。
聞道丹砂近有術,錙銖稱火共君看。
整整斜斜青草渡,隱還明慣穿芳樹。才低一水,旋高半嶺,便東風無主。幅幅有斜陽,只篷背、陰睛難據。冥濛片席,銷魂黯然,依前認月中誤。
峭遠灣,攲斷浦,更沙堤、半身遮住。魚莊映黑,鷗鄰罩碧;又無聲虛度。掩了玉人樓,人初醒,錯疑天暮。看看到也,霎時不見,春江細雨。
茫茫大塊中,返照孰真實。
閑乘此老身,到處輒止息。
馀涼披拂間,露重葉已赤。
人其謂我何,嗜彼煙火食。
蓬萊幾清淺,底用弱水力。
排云斥剛風,塵世便可出。
午夜露氣冷,明月忽已低。
推窗此何時,蛩螀互悲凄。
乃知南豅山,更有南豅溪。
樵歌起老叟,牧笛吹童兒。
百年漫戚欣,千載勞是非。
口心忽相語,不閑尚奚為。
磊磊千枝松,洋洋萬頃陂。
偃蹇衡茅下,匪懼寒與饑。
世上小兒迷黑白,
此翁胸中涇渭殊。
少卑高論近流俗,
恐妨要路肩安輿。
浩歌登虞山,雨意恰初醒。
縱目翠微巔,浮云四圍盡。
風高海有聲,日澹湖無影。
并作乾坤秋,濛濛接西嶺。
破臘星回春可數。天佑中興,岳降神生再。造膝一言曾寤主,翱翔歷遍清華路。
蓋代功名知自許。倦把州麾,小向琳宮任。早晚詔催歸禁署,致身宰相雙親具。
家常待客勸三杯,
鴆酒不消吃一盞。
當時裂破夜叉頭,
頂門突出醯羅眼。
淺碧映鬢色,輕粉添眉嫵。廢園半角,花柳驚如許。塵黯樹石,閣住黃昏雨。知道春成土。前度老劉郎,怎重來、夭桃換主。
且行去。問道士玄都,謾看花太息,斜陽易沉,紫陌流光莫。倚遍畫闌,荒了冶游路。獨恨啼聲苦。啼到血乾時,卻誰憐、枝頭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