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題主敬陶參政所論詩經小序后
二十年前絕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詩。只今羞澀無多語,政恐門前匡鼎來。
前賢已往后賢來,掇拾遺編要釋疑。便使李黃今日在,也須三嘆有馀師。
詩從刪后更無詩,美刺還他熟慮思。若止誇多名物辨,古人馀憾不無遺。
大手文章不費辭,眼明理到自無疵。客窗三復忘休寢,細酌清泉夜半時。
二十年前絕可嗤,逢人啜啜便言詩。只今羞澀無多語,政恐門前匡鼎來。
前賢已往后賢來,掇拾遺編要釋疑。便使李黃今日在,也須三嘆有馀師。
詩從刪后更無詩,美刺還他熟慮思。若止誇多名物辨,古人馀憾不無遺。
大手文章不費辭,眼明理到自無疵。客窗三復忘休寢,細酌清泉夜半時。
二十年前的行為實在可笑,逢人就喋喋不休地談論詩。如今卻羞澀得沒什么話可說,就怕像匡衡那樣的學者到來。前賢逝去后賢又來,整理前人遺編是為了解釋疑惑。就算李黃這樣的學者今日還在,也會再三感嘆還有值得學習的老師。《詩經》經過孔子刪定后難以再有能與之媲美的詩,美刺的手法要深思熟慮。若只是夸耀能分辨名物,古人的遺憾也還是會留存。大手筆寫文章不費言辭,眼光敏銳道理通達自然沒有瑕疵。我在客居的窗前反復誦讀忘了休息,在夜半時細細品味清泉。
嗤:譏笑。
啜啜:喋喋不休的樣子。
政:通“正”。
匡鼎:指西漢經學家匡衡,他對《詩經》有深入研究。
掇拾:收集、整理。
李黃:可能指對《詩經》有研究的李、黃兩位學者。
美刺:詩歌的兩種創作手法,美即贊美,刺即諷刺。
名物辨:對《詩經》中事物名稱的辨析。
大手:指文章大家。
疵:毛病、缺點。
三復:反復誦讀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當時可能學界對《詩經》的研究存在不同觀點和態度,詩人有感于一些人對《詩經》研究的淺薄和浮躁,結合自身經歷,寫下此詩表達對《詩經》研究應有的態度。
這首詩主旨是強調對《詩經》研究要深入思考,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名物辨析。其突出特點是以自身經歷為切入點,結合典故說理。在文學史上,它反映了當時對經典研究的一種思考和態度。
小儒各標榜,百偽無一真。 圣人雖復起,難使醨酒醇。 竺乾天人師,日月萬古新。 法像自東漢,翻譯盛西秦。 晶晶第二月,擾擾虛空塵。 當時廣長舌,論說亦已勤。 眾生日蚩蚩,苦樂從冤親。 彼海亦有岸,何人獨知津。 從來解義趣,涕泣常沾巾。 醉中逃禪客,恐非三乘人。
蒹葭白露早紛紛,上下參差意象分。朔漠南來應累譯,衡陽北望盡同文。
方思坐臥觀三日,又見紆回作五云。一一總成龍鳳質,可教容易換鵝群。
人似已圓孤月。心似丁香百結。不見謫仙人,孤負梅花時節。愁絕。愁絕。江上落英如雪。
一水盈盈牛與女。目送經年,脈脈無由語。后夜鵲橋知暗度。持杯乞與開愁緒。 君似庾郎愁幾許。萬斛愁生,更作征人去。留定征鞍君且住。人間豈有無愁處。
一旅南巡瘴海邊,孤洲叢樾系樓船。 從容卷土天難定,急難防胡地屢遷。 丹鳳未傳行在所,黃龍虛兆改元年。 當時血戰潮痕在,常使英雄涕泫然。
欲向匡廬臥白云,宮亭水色盡氤氳。 千山日射蛟龍窟,萬里霜寒雁鶩群。 浪擁帆檣天際亂,星臨吳楚鏡中分。 東南歲晚仍鼙鼓,莫遣孤舟逐客聞。
雄謀竟不決,寶玉終不愛。倏爾霜刃揮,颯然春冰碎。 飛光動旗幟,散響驚環珮。霜灑繡障前,星流錦筵內。 圖王業已失,為虜言空悔。獨有青史中,英風觀千載。
自知年幾偏應少,先把屠蘇不讓春。 倘更數年逢此日,還應惆悵羨他人。
明從海上來,皎皎入我牖。 何如登高臺,對月把尊酒。 問月月無言。浩歌詩千首, 幾人知此樂,此樂公所有。
林亭幽且深,砌下玉溪水。 淙琤環佩聲,曉夕清心耳。 使君性所樂,愛玩不少已。 方持利物心,默坐窮至理。
堂前對花柳,堂后瞰沼沚。 賢者堂中人,虛心湛如水。 煩暑當風窗,中宵隱月風。 作詩紀勝概,詩與水清泚。
西山最高峰,積雪連四季。 登樓試寓目,入國有故地。 烽候雖久息,武經思豫備。 文饒昔籌邊,公意今無愧。
二亭雖云小,好在泉石間。 白石自齒齒,清泉亦潺潺。 公府無留事,暫來寄余閑。 筇杖烏角巾,一日幾往還。
潭潭刺史府,宛在城市中。 誰知園亭勝,似與山林同。 幽鳥語晴畫,好花嬌春風。 物情如有待,賦詠屬詩翁。
方池導流水,橫閣上尋丈。 晨曦夜月光,罩影相滉漾。 游魚時出沒,飛鷗亦下上。 終朝倚欄桿,不見有風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