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維石端研詩
端溪下巖石,縋鑿出重淵。
溫澤非人力,精華得自然。
龍涎紫霞聚,鵒眼碧光圓。
玉德終無變,斯文萬古傳。
端溪下巖石,縋鑿出重淵。
溫澤非人力,精華得自然。
龍涎紫霞聚,鵒眼碧光圓。
玉德終無變,斯文萬古傳。
端溪水下的巖石,是從深淵中用繩索吊人下去開鑿出來的。它溫潤光澤并非人力所為,其精華得自天然。它像龍涎與紫霞匯聚,又像鵒眼碧綠光圓。它如玉般的品德始終不變,承載的文化能萬古流傳。
端溪:在廣東肇慶市東郊,以產硯石著名,制成的硯稱為端硯。
縋鑿:用繩索系人下去開鑿。
重淵:深淵。
龍涎:傳說中龍的唾液,這里形容硯石的色澤。
鵒眼:端硯上圓形的石眼,像鵒鳥的眼睛。
玉德:玉的品德,古人認為玉有五德等美好品質。
斯文:指文化、文章
端硯在唐代已負盛名,成為文人墨客喜愛的文房用具。嚴維生活于唐代,這首詩可能是他在欣賞端硯時有感而發創作,體現當時文人對端硯文化的推崇。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端硯,突出其天然之美和文化價值。它生動描繪了端硯的特點,展現唐代文人對文房雅物的重視,在端硯文化發展中有一定意義。
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
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
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問誰凌虐,天驕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勞師事鼙鼓。
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
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
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
秋露白如玉,團團下庭綠。
我行忽見之,寒早悲歲促。
人生鳥過目,胡乃自結束。
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
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
人心若波瀾,世路有屈曲。
三萬六千日,夜夜當秉燭。
出硤寄趣少,晚行偏憶君。
依然向來處,官路谿邊云。
茲路豈不劇,能無俗累紛。
槐陰永未合,泉聲細猶聞。
彌嘆春罷酒,牽卑從此分。
登高望城入,斜影半風薰。
楚澤秋更遠,云雷有時作。
晚陂帶殘雨,白水昏漠漠。
佇立收煙氛,洗然靜寥廓。
卷簾高樓上,萬里看日落。
為客頻改弦,辭家尚如昨。
故山今不見,此鳥那可托。
小邑務常閑,吾兄宦何薄。
高標青云器,獨立滄江鶴。
惠愛原上情,慇懃丘中諾。
何當遂良愿,歸臥青山郭。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師。
黃金然桂盡,壯志逐年衰。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貴賤平生隔,軒車是日來。
青陽一覯止,云路豁然開。
祖道衣冠列,分亭驛騎催。
方期九日聚,還待二星回。
客心暮千里,回首煙花繁。楚水渡歸夢,春江連故園。
羈人懷上國,驕虜窺中原。胡馬暫為害,漢臣多負恩。
羽書晝夜飛,海內風塵昏。雙鬢日已白,孤舟心且論。
繡衣從此來,汗馬宣王言。憂憤激忠勇,悲歡動黎元。
南徐爭赴難,發卒如云屯。倚劒看太白,洗兵臨海門。
故人亦滄洲,少別堪傷魂。積翠下京口,歸潮落山根。
如何天外帆,又此波上尊。空使憶君處,鶯聲催淚痕。
巴嶠南行遠,長江萬里隨。不才甘謫去,流水亦何之。
地遠明君棄,天高酷吏欺。清山獨往路,芳草未歸時。
流落還相見,悲懽話所思。猜嫌傷薏苡,愁暮向江籬。
柳色迎高塢,荷衣照下帷。水云初起重,暮鳥遠來遲。
白首看長劒,滄洲寄釣絲。沙鷗驚小吏,湖月上高枝。
稚子能吳語,新文怨楚辭。憐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
甘酸不私人,元和運五行。生人受其用,味正心亦平。
爪牙相踐傷,日與性命爭。圣人不能絕,鉆燧與炮烹。
嗜欲乘此熾,百金資一傾。正銷神耗衰,邪勝體充盈。
顏子有余樂,瓢中寒水清。
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
劇辛方趙至,鄒衍復齊來。
奈何青云士,棄我如塵埃。
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
方知黃鶴舉,千里獨裴回。
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
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鬬雞者,冠蓋何輝赫。
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
代馬不思越,越禽不戀燕。
情性有所習,土風固其然。
昔別雁門關,今戍龍庭前。
驚沙亂海日,飛雪迷胡天。
蟣虱生虎鹖,心魂逐旌旃。
苦戰功不賞,忠誠難可宣。
誰憐李飛將,白首沒三邊。
客心豁初霽,霽色暝玄灞。西向看夕陽,曈曈映桑柘。
二賢誠逸足,千里陪征駕。古樹枳道傍,人煙杜陵下。
伊余在羈束,且復隨造化。好道當有心,營生苦無暇。
高賢幸茲偶,英達窮王霸。迢遰客王程,裴回主人夜。
一薫知異質,片玉誰齊價。同結丘中緣,塵埃自茲謝。
三季分戰國,七雄成亂麻。
王風何怨怒,世道終紛拏。
至人洞玄象,高舉凌紫霞。
仲尼欲浮海,吾祖之流沙。
圣賢共淪沒,臨岐胡咄嗟。
寶劒雙蛟龍,雪花照芙蓉。
精光射天地,雷騰不可沖。
一去別金匣,飛沈失相從。
風胡滅已久,所以潛其鋒。
吳水深萬丈,楚山邈千重。
雌雄終不隔,神物會當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