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李叔誼蓮峰書院
高原陸地無蓮花,此峰刻畫天與狀。
李君下構三千楹,讀書月明調悲壯。
向來濂溪卜廬山,蓮花峰下溪之源。
半山爭墩未苦賢,掘地何處無流泉。
高原陸地無蓮花,此峰刻畫天與狀。
李君下構三千楹,讀書月明調悲壯。
向來濂溪卜廬山,蓮花峰下溪之源。
半山爭墩未苦賢,掘地何處無流泉。
高原陸地上本沒有蓮花,這座山峰像是老天刻畫塑造而成。李君在山下建造了三千間房屋作為書院,在明月下讀書,聲調悲壯。從前周敦頤(濂溪先生)選址廬山,那里是蓮花峰下溪水的源頭。王安石(半山)爭墩的事也不算多賢德,其實隨便掘地哪里沒有流泉呢。
刻畫:雕刻繪畫,這里形容山峰如同老天精心雕琢。
三千楹:形容房屋眾多,楹是房屋的計量單位。
濂溪:指周敦頤,號濂溪先生。
卜:選擇。
半山爭墩:半山指王安石,他曾與僧人爭墩,墩是一種土堆。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當時可能社會上有重視文化教育、建造書院的風氣,詩人看到李叔誼建造的蓮峰書院,聯想到歷史上文人的事跡,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李叔誼建造書院讀書的行為,借古喻今。其特點是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和現實相結合,在文學史上雖不算有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現象和文人的思想。
讓紫歸青壁,高名四海聞。
雖然無一事,得不是要君。
道只傳伊字,詩多笑碧云。
應憐門下客,余力亦為文。
至理契穹旻,方生甫與申。
一麾歌政正,三相賀仁人。
叵似盧懷慎,全如邵信臣。
澄渟消宿蠹,煦愛劇陽春。
對客煙花拆,焚香渥澤新。
征黃還有自,挽鄧住無因。
峽水全輸潔,巫娥卻訝神。
宋均顏未老,劉寵骨應貧。
大醉辭王翦,含香望紫宸。
三峰初有雪,萬里正無塵。
伊昔林中社,多招席上珍。
終期仙掌下,香火一相親。
靜躡紅蘭徑,憑高曠望時。
無端求句苦,永日壑風吹。
大月生峰角,殘霞在樹枝。
只應劉越石,清嘯正相宜。
霜打汀島赤,孤煙生池塘。
清吟倚大樹,瑤草何馨香。
久別青云士,常思白石房。
誰能共歸去,流水似鳴珰。
師與雷居士,尋山道入閩。
應將熊耳印,別授武夷君。
崖罅仙棺出,江垠毒草分。
他年相覓在,莫苦入深云。
寺樓閑縱望,不覺到斜暉。
故國在何處,多年未得歸。
寒江平楚外,細雨一鴻飛。
終??于陵子,吳山有綠薇。
我竟胡為者,嘮嘮但愛吟。
身中多病在,湖上住年深。
山溜穿苔壁,風鐘度雪林。
近來心更苦,誰復是知音。
荒寺雨微微,空堂獨掩扉。
高吟多忤俗,此貌若為饑。
旅夢遭鴻喚,家山被賊圍。
空余老萊子,相見獨依依。
黑松林外路,風角遠嗈嗈。
朔氣生荒堡,秋塵滿病容。
豺掊沙底骨,人上月邊烽。
休作西行計,西行地漸兇。
大一今何處,登堂似昔時。
曾蒙金印印,得異野干兒。
影束龍神在,門荒桐竹衰。
誰云續僧史,別位著吾師。
常恨煙波隔,聞名二十年。
結為清氣引,來到法堂前。
薪拾紛紛葉,茶烹滴滴泉。
莫嫌來又去,天道本泠然。
晝公友秦奚,來往踏溪云。
如今又到我,還愛許征君。
落花鳥銜來,永日香氤氳。
終期將爾曹,歸去麋鹿群。
十萬里到此,辛勤詎可論。唯云吾上祖,見買給孤園。一月行沙磧,三更到鐵門。白頭鄉思在,回首一銷魂。
雪嶺頂危坐,乾坤四顧低。河橫于闐北,日落月支西。水石香多白,猿猱老不啼。空余忍辱草,相對色萋萋。
遠禮清涼寺,尋真似善才。身心無所得,日月不將來。白疊還圖像,滄溟亦泛杯。唐人亦何幸,處處覺花開。
涂足油應盡,干陀帔半隳。辟支迦狀貌,剎利帝家兒。結印魔應哭,游心圣不知。深嗟頭已白,不得遠相隨。
送迎經幾國,多化帝王心。電激青蓮目,環垂紫磨金。眉根霜入細,梵夾蠹難侵。必似陀波利,他年不可尋。
應行諸岳遍,象屣半無綱。
一法尋常說,此機仍未忘。
窗閑藤影老,衲厚瀑痕荒。
寄語迷津者,來茲問不妨。
荒寺古江濱,莓苔地絕塵。
長廊飛亂葉,寒雨更無人。
栗不和皺落,僧多到骨貧。
行行行未得,孤坐更誰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