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五十一首 其七
不動本位,瑞應人間。
冠群靈而首出,攝大千于毫端。
萬匯熙熙兮春臺之樂,萬邦納納兮磐石之安。
從教戴天履地,擊壤鼓腹兮不知天地之寬。
不動本位,瑞應人間。
冠群靈而首出,攝大千于毫端。
萬匯熙熙兮春臺之樂,萬邦納納兮磐石之安。
從教戴天履地,擊壤鼓腹兮不知天地之寬。
安守本來的位置,祥瑞之兆應現于人間。在眾多生靈中超群出眾,將廣大世界掌控于細微之處。萬物和樂,如同在春日的高臺享受歡樂;天下各國安定,好似磐石般安穩。任由人們頭頂青天、腳踏大地,擊壤而歌、鼓腹而樂,卻不知天地的廣闊。
本位:本來的位置。
瑞應:吉祥的征兆。
冠群靈:在眾多生靈中居首位。
攝:掌控、攝取。
大千:即大千世界,佛教用語,指廣大無邊的世界。
毫端:毫毛的末端,比喻細微之處。
萬匯:萬物。
熙熙:和樂的樣子。
春臺:春日登眺覽勝之處,常用來比喻太平盛世。
納納:包容很多的樣子。
磐石:厚而大的石頭,比喻安穩。
戴天履地:頭頂著天,腳踩著地,指生活在天地之間。
擊壤:古代的一種游戲,后成為太平盛世的象征。
鼓腹:鼓起肚子,形容飽食無憂。
此偈頌可能創作于相對和平、社會穩定時期。作者或許處于佛教修行或弘法環境,借偈頌表達對太平盛世的期許,也可能是對理想佛國境界的描繪。
這首偈頌主旨是贊美太平祥和之景,突出萬物和諧、國家安穩。其特點是意象宏大、意境開闊、語言典雅。在文學上,以偈頌形式展現獨特風格,對研究佛教文學和當時社會理想有一定價值。
昔年曾向南康過,佛頂儼然五老峰。
煙樹蒼茫迷鹿洞,云巖垠堮露仙蹤。
位數依稀符節合,形容輝映海天重。
久別廬山真面目,風規隱隱一相逢。
南省追隨共一秋,東溟相聚又同舟。
怪君已在天池上,更欲乘槎何處游。
海國茫茫水拍天,靈槎安穩御風煙。
君家慣犯支機石,好挽銀河潤野田。
霰雪零已久,山茶紅自今。
破寒驚眾眼,與世抱冬心。
柯葉不改色,歲華如許深。
朱顏良可惜,短發不勝簪。
秋日更山行,
朝朝入畫屏。
雨看如水墨,
晴喚似丹青。
紅泥爐火味黃昏,
積雪凝光玉有痕。
不與梅花較肥瘦,
空山明月灑人魂。
萬里從茲始,依依祖帳歌。
繡衣唐察使,蒟醬漢牂牁。
春色隨人遠,江流出塞多。
先公有遺愛,莫更嘆蹉跎。
裙色銀紅衫色醬。商量問贈當何餉。晴日鄰姝相過訪。聊笑向。手頭攀住垂楊漾。
裊裊東風楊柳宕。一時牽掛抬頭望。顧曲周郎曾昔傍。心頗悵。侍兒服飾都新樣。
寶勢中流起,香園此布金。
鴿棲秋殿冷,龍伏夜潭深。
水鳥銜生食,江神聽梵音。
上方聊送目,天幕杳森陰。
無情歲月自消磨,客里逢秋感更多。白發蒼顏俱老矣,清風明月奈愁何。
坡仙起舞留新句,李白停杯發浩歌。他日倘能追往跡,桂花香里挹金波。
皎皎豐姿玉就磨,娟娟秋水好懷多。客邊清事應如昨,囊里新詩復幾何。
習靜漫成蝴蝶夢,等閒猶憶扊扅歌。床頭剩有樽中綠,醉飲鯨翻滄海波。
池畔拖垂柳,欄邊笑晚花。
敗荷傾弊蓋,老檜露枯槎。
歲暮驚時態,年高惜物華。
東陵風未替,解憶故園瓜。
向從紫水溪頭過,得共紅云島上游。長恨歲時添白發,每吟篁竹記清修。
風光習性老猶在,真率馀情會未休。花鳥欲留君且住,等閒相別又三秋。
休嗟骯臟世無儔,數仞宮墻昔共游。豈有清名規后進,獨知高行仰前修。
使君謝事無三窟,居士隨時號四休。肯為西莊松竹徑,雪霜同傲百年秋。
塵欺雙鬢少,
春寄一枝多。
為報花神道,
晴天載酒過。
璜臺成百日,斗酒宴茲旬。
文雅升平客,風流結綺賓。
橈椎皆敏手,諫俎必名臣。
御史歸清望,黃門掃俗塵。
專門知業廣,就傅亦年均。
忠信推吾邑,疇非善行人。
怪底君王慚漢武,不誅方士守輪臺。
氛氳桃花湯,去都三百里。
遠峰益稠沓,具物盡奇詭。
借問采藥人,冥奧從此始。
汨吾尚清凈,葷血久誓止。
覽彼□□鮮,自謂形骸滓。
重敦永劫愿,無負神泉水。
坐馳意屢愜,身踐心益死。
長妹梵筵眾,拙妻道門子。
提攜游二山,歲暮此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