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翁主學謁靖山提舉
三百年間植士林,年來零落幾青衿。
人間已厭詩書味,堂上猶聞絲竹音。
山向靜中涵易象,陽于復處見天心。
執經弟子趨函丈,祗恐門前雪意深。
三百年間植士林,年來零落幾青衿。
人間已厭詩書味,堂上猶聞絲竹音。
山向靜中涵易象,陽于復處見天心。
執經弟子趨函丈,祗恐門前雪意深。
三百年來培育了眾多士人,近年來人才凋零,學子稀少。世間之人已厭煩詩書的韻味,可廳堂之上還能聽到絲竹之音。山巒在靜謐中蘊含著《易經》的意象,陽氣在回復時能見到天地的心意。手持經書的弟子們快步走向師長講學之處,只擔心門前的雪意濃重。
植士林:培育眾多士人。
青衿:指學子。
絲竹音:音樂聲,這里可能暗指追求享樂的風氣。
易象:《易經》的意象。
天心:天地的心意。
函丈:指講學者與聽講者之間的距離,后泛指師長講學之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社會可能存在不重視文化教育、追求享樂的風氣,人才培養出現危機,詩人有感于此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憂慮文化傳承和人才培養問題。其突出特點是對比鮮明,情感深沉。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層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詩人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
連峰路塸堮,幽洞摩蒼穹。
石門松蘿隘,傴僂趨兒童。
泠泠太古泉,環佩聲丁東。
相傳吳越年,威鳳翔其中。
后來山中人,盛事誇無窮。
我疑王者瑞,豈預霸業雄。
元化有淪忽,世道多污隆。
何時鳴朝陽,遙問山上桐。
填滿虛空君不見,見飛檐隙日光中。
為心祇怪紛紛細,有色多呈漠漠紅。
葉盡清秋山霧別,車流平野海波同。
誰能灑落獨離此,入定僧臨竹院風。
晨光照水尚熹微,
行近花叢又濕衣。
霧里帆來看不見,
一聲柔櫓去如飛。
幾年人說張園好,筇杖芒鞋欠我游。
泉脈涓涓三里遠,山根匝匝四時流。
鶴嫌竹密妨來往,蝶厭花多費應酬。
臺館高低皆得所,松間亭子最清幽。
秋景未蕭條,霜華夜半凋。
草枯山露石,溪漲水平橋。
白雁排空唳,青簾隔岸飄。
依然摩詰畫,誰擬輞川描。
祭酒原宜用老成,上書何得罪諸生。一般馭士如歐卒,崔鶠偏能詆蔡京。
割地輸金勢已成,上書何幸有諸生。誦經退敵終無策,應愧當時六甲兵。
正喜開尊日,仍逢看菊時。
好題五字去,長憶隔年期。
野水盈盈闊,浮云故故垂。
相逢愁自失,唯報夢頻馳。
青尊長共對,白日坐能移。
但使龍文合,何妨雁字遲。
城高新月小,海漲晚煙垂。
轉惜分攜地,秋光照玉羈。
幽居無俗韻,勝事特關心。研度疲三豕,床敷戲一禽。覆舟棋自戒,中圣酒時斟。蕭灑侯來訪,窗前綠透林。
名勝音塵隔,懷賢自渴饑。千巖聳秀處,一榻獨懸時。盛夏衣裳懶,深林枕簟宜。招邀何以待,數卷謫仙詩。
一日淹留避風雨,二日淹留置布絮。布絮足御風雨寒,三日驅馳直北去。
多謝縣簿誠殷勤,愿言推惠及窮民。更愿天公憐赤子,不將風雨勝陽春。
傍午忽傳。良朋邀我,秋色同看。金粟香飄,碧天云淡,畫閣人閑。
郇廚珍品堆盤。酌杯酒、紗窗曲欄。簾卷西風,衣添半臂,共醉花間。
才買蒲帆指秣陵,
青山此日興堪乘。
饑來自笑空倉雀,
歸去真如脫鞲鷹。
荻岸風多搖鷺影,
江潮夜落見漁燈。
蕪城八月枚生筆,
欲起觀濤病未能。
勝友爭秋爽,明河讓月輝。
況當涼夜永,復此清興滋。
隨事命杯酌,移坐面澄漪。
掬手弄珠璧,俯身鑒幽姿。
理感意如獲,晤深語亦希。
竹露兼螢炫,草蟲答澗澌。
微風林際來,蕭蕭吹鬢絲。
曰歸匪興盡,怯此單羅衣。
清光轉戀予,欲去尚依依。
殷勤苔上石,應惜良會稀。
病體縈仍未肯安,
益嗟氣血頓衰殘。
更堪五日守風苦,
殊覺一年行路難。
君子亦有慕,不慕要路津。君子亦有恥,不恥賤與貧。
風俗未唐虞,詩書非一秦。展轉不能瞑,臥聽雞唱晨。
亂鴉送日,傍暮靄、片帆初卸。正小閣銜杯,紋窗剪燭,好句云箋共寫。暗里吳波催人去,早夢落、松陵橋下。憐酒暈未消,吟邊猶記,夜闌情話。
瀟灑。楓江騁望,水天如畫。認素襪明珰、詞仙游處,還見秋容澹雅。葭浦煙涼,蓼汀風細,娥月漸窺篷罅。憑過雁、為說寒山此際,晚鐘敲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