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事四首 其三
不必繙金匱,何須校石渠。
科條唐代典,刀尺漢人書。
后世應知我,時人莫起予。
祈天無厚望,更予十齡余。
不必繙金匱,何須校石渠。
科條唐代典,刀尺漢人書。
后世應知我,時人莫起予。
祈天無厚望,更予十齡余。
不必去翻閱皇家藏書,也無需在石渠閣校勘典籍。遵循唐代的法規制度,依照漢代的文書準則。后世之人應該能理解我的心意,當下的人卻難以啟發我。向上天祈禱不敢有過高期望,只希望再給我十多年時間。
繙(fān):同“翻”,翻閱。金匱:古時國家收藏重要文書之處。
校:校勘。石渠:即石渠閣,漢代宮中藏書之處。
科條:法規、條例。
刀尺:本指裁剪工具,這里引申為規范、準則。
起予:啟發我。
具體創作背景較難明確。推測詩人可能生活在一個文化或社會變革的時期,對當時的現狀有所不滿,希望能從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因不被時人理解而感到孤獨,故而寫下此詩表達內心想法。
這首詩主旨是詩人表達對古代文化制度的尊崇和堅守,以及對自身理念被理解的期盼。其特點在于以簡潔的語言傳達深刻思想,在文學上反映了詩人對傳統的重視和對現實的思考。
倉黃紙上閑言語,
寂寞玄天獨此心。
桐樹未秋明月古,
山童沈睡草堂深。
寶幢石刻開元寺,唐代咸通大會場。
我佛本空歸寂滅,何人好古費收藏?
跳龍臥虎忘真相,貝葉蓮花發古香。
此段因緣誰契合?揭陽許氏、海陽黃。
誰云瓊島古炎荒,環海于今到處霜。
臺上有人寒擁繡,郡中無掾暗懷裳。
槎枒怪木經風落,猗狔妖狐驀地藏。
自信小巖丹桂好,冬霜時也被春陽。
辟地沉冥一世豪,袖攜大句壓驚濤。
炊連烽燧衣痕污,云捲啼號海氣高。
物外歲時猶可記,道旁骴骼待誰褒。
逢辰負盡東籬菊,贏得霜顛倚檻搔。
庭竹暝煙亂,江云野鶴還。
山光梁水外,鳥哢武林間。
得著先收局,耽春欲問山。
懸知非俗駕,世路自漫漫。
求齊若拙瑟徒工,已謝孫劉不作公。拋卻巢由思稷契,許身卻笑杜陵翁。
談玄要似蜜中邊,末學紛紛紙上傳。擊竹捲簾如未會,要無疑去待驢年。
衰翁分已絕塵緣,自和新詩醉擊轅。不是燈燈相照者,個中消息也難言。
此別又何去,一舟湘水濱。
蘆花已似雪,楓葉最愁人。
世亂文章賤,家寒骨肉親。
吾才適南域,不用訴艱辛。
燈殘香燼漏聲催,
漫展離騷讀幾回。
月出烏驚林葉響,
卻疑花外有人來。
寄語東橋東畔柳,且教留住行人。與君相見即相親。忍看攜手把,分作斷腸津。
莫唱闌干花霧曲,溫泉剩有余春。明朝關索嶺頭塵。相思千里外,回首一沾巾。
子張聞語便書紳,
太似胸中未識真。
忠信篤欽非外物,
當于行處用精神。
布袋橫拖,肚皮捺下。
行貨有些,沒人酬價。
拊背覓錢真奉化。
冷雨孤舟滟預堆,春風楊柳越王臺。
兩般光景誰憂樂,一樣心情并去來。
莫道落花重上樹,且邀明月共銜杯。
感情今似降龍木,苦戰天門百八回。
天涯珍重數行馀,問道何因到瞎驢。
得罪以來全喪我,一飧之外總由渠。
弓刀市上收殘影,風雨樓頭簡舊書。
見說江南無所有,一枝猶得寄巫閭。
天公樂助一帆風,同賞明珠十里紅。
夜笛聲飛青靄外,寒星影動碧波中。
漫嗟山鬼多從俗,聞道江神亦好龍。
未向云邊舒醉眼,也知曙色在遙空。
酒盡都門惜解攜,
客中送客意凄凄。
明朝疋馬嚴陵道,
無那青山杜宇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