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巖觀水
手攜青藜杖,巖上俯清池。
池水夜來冰,凍磷殊未澌。
戲以藜杖尖,斲破黃琉璃。
橫杖擔兩片,忍凍巖前嬉。
愛日怡我神,涼風吹我衣。
應念石季倫,銷步錦金圍。
終夜燒紅獸,但飲甘如飴。
夫豈知山林,清寒益我姿。
此意誰與論,巖下青松知。
手攜青藜杖,巖上俯清池。
池水夜來冰,凍磷殊未澌。
戲以藜杖尖,斲破黃琉璃。
橫杖擔兩片,忍凍巖前嬉。
愛日怡我神,涼風吹我衣。
應念石季倫,銷步錦金圍。
終夜燒紅獸,但飲甘如飴。
夫豈知山林,清寒益我姿。
此意誰與論,巖下青松知。
我手持青藜杖,在巖上俯視清澈的池子。池里的水昨夜結冰,冰層還未融化。我用藜杖尖敲破如黃琉璃般的冰層,橫過藜杖挑起兩片冰,忍著寒冷在巖前嬉戲。溫暖的陽光讓我精神愉悅,涼風吹動我的衣裳。我想起石季倫,他在錦帳金圍中踱步,整夜燒著炭火,只知飲著甘美的酒。他怎會知道山林中,清寒能增添我的風姿。這份心意能和誰訴說呢,只有巖下的青松知曉。
青藜杖:用青藜莖制成的手杖。
凍磷:指結冰的水面。
澌:融化。
斲(zhuó):砍、削。
石季倫:即石崇,西晉時期文學家、官員、富豪,生活極為奢華。
紅獸:指獸形的炭火。
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處于山林環(huán)境中,厭倦了世俗的奢華,在山林清寒生活里尋得樂趣與自在,從而創(chuàng)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山林清寒生活的熱愛。其突出特點是語言生動、對比鮮明。展現(xiàn)了詩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人對自然生活的向往。
白發(fā)蕭蕭臥澤中,祇憑天地鑒孤忠。
阨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乍從塵土俯澄泓,
瑩徹心神眼倍明。
天下淵泉有如此,
流清端的自源清。
覓睡尋春夢不能,
心香一縷篆孤燈。
頻呼侍婢亭前看,
月上花梢第幾層。
最愛綠茸茸,雨洗一番添翠。轉過荻苗青處,遠看來無二。
眠云擁月不知年,穩(wěn)著幾曾敝。卻笑制荷衣客,觸西風先碎。
老樹槎牙凍不枯,雪花初集更敷腴。懸崖斗峻人蹤絕,漠漠荒祠落社烏。
沙嘴縈分直更紆,望中不盡渺愁予。晚來一雨便成雪,翠巘修林同一如。
汪子豪氣不可羈,昔我見之青溪湄。踉蹌布袍半碎裂,白眼肯顧膏粱兒。堆阜崢嶸塞方寸,喑嗚萬里天風吹。長江大河入幾席,黑龍向人頭倒垂。
子遺我書值除夕,反覆展看言數(shù)百。書久未報心茫然,祇恐匆卒孤肝膈。
古來出處各有道,處非遠志出小草。屈原懷石杜甫亡,輕薄為文苦顛倒。
今子紀年逾二十,《齊諧》《博物》堪搜討。我年較長逐飛鴻,照鏡朱顏難自保。
御溝楊柳春青青,忽思白下煙飄零。鐙船鼓吹歌已矣,夜飲五子誰能醒。
此時張君偕子臥,吾與蔡子行前庭。郭生自起添爐火,煮茗座上流芳馨。
三更急雨鳴屋角,舉頭不辨河與星。悲喜變化在俄傾,辭家去里皆伶俜。
吁嗟乎雞蟲得失無休歇,郵良一去驊騮蹶。勸子孤吟廿四橋,凄涼莫怨揚州月。
萬里瞻天思正紛,幾回飛夢繞彤云。一門學冠諸生業(yè),雙劍光搖五緯文。
客路風塵休悵別,帝城消息好先聞。五陵衣馬皆豪俊,到日花殷酒并醺。
千金駿馬待燕臺,三徑難留二仲開。謝客久誇池草詠,蜀人應薦子虛才。
已看威鳳翔丹穴,更擬驪龍起蟄雷。明到京華秋興好,裁書須及雁南來。
來時苦大難,寒雨飛瀼瀼。
今者復何日,秋原稱葉黃。
遵路行以悲,飄風吹我裳。
流目心自喻,劇結車輪腸。
人生苦經歷,精爽定往還。
踟躕行俟之,輕煙靄容顏。
飛鳥過我前,流泉鳴其閒。
欲語不得接,浮云云何攀。
迢迢荒原路,曲曲粵楚甸。
匪羊亦匪牛,窮日歷郊箐。
蘗苦梅復酸,宛轉遂所綣。
凜矣秋霜心,哀哉白日變。
收拾成都賣卜家,
君平術肆獨宏開。
鬧中人獻支機石,
掀倒卦盤歸去來。
細雨度秋山,菊花黃欲墜。送遠多苦心,一灑寒江淚。
寒江千里程,新月湛江明。畫航浮月去,而我自山城。
山城鳴夜角,疏星何錯落。思君夢不成,遠聽殘更鐸。
羅浮春色靜娟娟,是花仙,伴詩仙。林下家風,冷澹出清妍。碎玉零星千萬點,月下影,雪中香,天上緣。神全,韻全,意難傳。籬邊,水邊,憶江妃、名號新鮮。歲晚相逢,問訊綺窗前。三疊琴心一再鼓,好時節(jié),百花后,百花先。
羅浮春色靜娟娟,是花仙,伴詩仙。林氏家風,冷澹出清妍。碎玉零星千萬點,月下影,雪中香,天上緣。神全,韻全,意難傳。籬邊,水邊,憶江妃、名號新鮮。歲晚相逢,問訊綺窗前。笛孔琴絲聊寄興,好時節(jié)、百花后,百花先。
青蓋當年入洛陽。往時天水亦堪傷。誰家中婦靚新妝。
莫愛秋風珠露滴,還愁鏡子漸飛霜。采蓮且莫向橫塘。
幕下多材雋,于今盡策勛。
可憐狂處士,曾揖大將軍。
久戍兒郎老,新招部曲分。
此生甘寂寞,有淚濕高墳。
憶惜留耕墅,南鄰寄暢園。髫齡隨仲父,策杖過頹垣。
俯聽八音澗,仰看松九盤。樓臺馀瓦礫,香木作軍餐。
梁柱臥荒草,朱欄墮洞潭。溪童拓石刻,野老數(shù)泉源。
從此我常至,風霜不避寒。尋碑入幽徑,點易指峰巒。
預卜承平日,重修復舊觀。秦園有后裔,六法寫家山。
上溯明中葉,盛衰有史傳。歷時四世紀,留與五洲看。
野綠夕陽橫,高峰望長白。
秀色一何深,杳與暮云碧。
根腰圍遠樹,蒼翠半已隔。
頗懷卜居情,塵鞅苦莫釋。
不知空谷中,幾見幽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