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寺詩
治水神書在此祁,溪名猶似念胼胝。
當時民墊頼誰力,今日地平惟佛祠。
泉出玉床疏作乳,火生丹窖結成芝。
云峰自有樵人徑,岣嶁尋碑誤退之。
治水神書在此祁,溪名猶似念胼胝。
當時民墊頼誰力,今日地平惟佛祠。
泉出玉床疏作乳,火生丹窖結成芝。
云峰自有樵人徑,岣嶁尋碑誤退之。
人們在此祈求治水的神書,溪水的名字還似在紀念治水者的辛勤勞作。當年百姓受水災之苦依靠誰的力量解救?如今大地平安只有佛祠留存。泉水從如玉的石床流出化作乳狀,丹窖生火結成靈芝般的東西。云峰山自有樵夫走的小路,像韓愈去岣嶁山尋碑那樣是白費功夫。
祁:祈求。
胼胝: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的繭子,這里指治水者的辛勤勞作。
墊:指受水災之苦。
玉床:形容石床如玉般。
丹窖:煉丹的地窖。
岣嶁:山名,傳說禹曾在此山刻碑。退之:韓愈,字退之,曾去岣嶁山尋碑。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內容推測,應是作者游覽云峰寺時,看到與治水相關的遺跡和佛祠等,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對古代治水傳說仍有記憶和尊崇。
這首詩主旨是追思古代治水功績,借景抒情。其特點是融合歷史傳說與自然景觀,用典巧妙。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人們對歷史和自然的認知。
山水之間見性靈,平生愛好是茶經。眾中陸羽今何在,把臂同來辨渭涇。若深小盞孟臣壺,更有哥盤仔細鋪。破得工夫來瀹茗,一杯風味勝醍醐。紙窗竹屋絕纖塵,自瀹清泉瀉供春。難得素心人對語,晚來妻子共沾唇。陽羨名陶取次求,大彬而后幾人收。潘家別具甄埏手,□□□□□□□。四家名器世同稱,別有奇壺署發僧。君德逸公何足數,古香古色獨飛騰。新茶色淡舊茶濃,綠茗味清紅茗秾。何似武夷奇種好,春秋同挹慢亭峰。安溪競說鐵觀音,露葉疑傳紫竹林。一種清芬忘不得,參禪同證木犀心。北臺佳茗說烏龍,花氣氤氳茉莉濃。飯后一杯堪解渴,若論風味在中庸。松風謖謖瓦鐺鳴,火候還看蟹眼生。細檢相思燒作炭,泥爐竹扇□雙清。故園花木擁寧南,祖澤汪洋兩井甘。劫后重尋游釣地,祗馀古月印寒潭。岡山寺外兩泉奇,曾侍先嚴禮大悲。曉起瀹茶親供養,慈云甘露至今垂。瑞軒風景最清華,汨汨新泉涌水花。竹簠蘆簾詩味永,客來更與試奇茶。□□□□□□□,獨有高人葉水心。揀得奇茶頻就我,清談不覺夜鐘沈。初秋曾到淡江邊,萬綠叢中嘒一蟬。邀得詩人洪逸雅,旗槍相對試山泉。回首津門坐月明,清談難遣美人情。一壺秋圃今猶在,桑海浮沈歲幾更。羊膏美酒醉顏酡,冠蓋京華意氣豪。南柳巷頭春寂寂,烹茶我自讀離騷。醉鄉沕漠睡鄉幽,大種粗豪小種柔。花雨半簾春欲去,一甌真足蕩奇愁。卻暑何能浣熱腸,時人競作飲冰狂。新泉活火親煎吃,一碗翛然竟體涼。坡仙風格本清奇,試院煎茶自賦詩。不用撐腸五千卷,一甌常及日高時。爐篆瓶花小閣幽,客來細與試釵頭。盧同俗物安知味,七碗何殊飲渴牛。塵寰擾□□□□,濁世何能判醉醒。我與三儂同□□,酒星摘去換茶星。
彷佛漁陽參鼓撾,
依稀江左后庭花。
清明舊俗無佳尚,
唯此喧聲雜暮蛙。
瘴重云封密,山高日出遲。
巖腰樵徑險,嶺脊戍樓危。
亂樹纏長棘,深林叫怪鴟。
燐燐多鬼火,隱約夜闌時。
某曾同宦某同年,鵬翼摩云背負天。
已覺卑飛難得路,未容高蹈重歸田。
四正宮中坐五窮,若于群在不吾攻。
畏途過后猶寒膽,除目陳前不熱中。
寒浦入輕舟,春山引孤策。
煙開見飛鳥,雪澹無行跡。
仄徑援山臂,高根逗泉脈。
旁臨鄧尉卑,回望閶門窄。
日照寺微紺,湖涵梅盡白。
諸天恣花供,大地成香席。
石壁張丹青,茶山啜云液。
悠然遂終日,歸路思彌繹。
隨潮鷗鳥往來頻,
百十為群立水濱。
多怪朝來無一個,
高飛想是避漁人。
嶺海論《風》《雅》,平生一瓣香。
曉音動巖壑,幽意到羲皇。
掩卷驚波定,停杯落日黃。
清高仰遺象,肅拜涕沾裳。
一出關門誦五噫,山川迢遞欲何之。
不堪獨客牛車送,祇為雙親鶴發垂。
白社解攜行復戀,青春作伴去無疑。
別來倘念羅浮隱,須托鱗鴻慰所思。
潯陽城北一江秋,高棟凌虛舊有樓。
千里舳艫連白下,二分煙樹是黃州。
風流未必輸前輩,月上還須共此游。
回首匡廬開半壁,爐煙正在紫峰浮。
公馀燕寢但凝香,稍退朝來雁鶩行。
政譽已爭銅嶺峻,恩波仍帶繡川長。
未應尚布春風詔,會許重賡夏日章。
皎皎東陽嘉話在,到公端類發天藏。
探奇南到會稽來,上巳東風一舉杯。
白日雙圭大禹穴,青山萬點越王臺。
江關詞賦多哀思,幕府風云少霸才。
曾是六龍飛動處,登臨無地不徘徊。
玉精臨砌,綺閣移春,夜明簾影。霧鬢煙鬟,四肢紅玉輕云映。
羅巾汗拭桃花,恰海棠廝并。翠枕支痕,睡起橫波微暈。
好夢誰驚,似忽被、漁陽喚醒。鈿合釵分,誰想花冠不整。
早是粉本流傳,畫圖重省。一幅生綃,消得銀屏晝永。
人說仙家日月遲,仙家日月轉堪悲。誰將百歲人間樂,只換山中一局棋。
洞里仙人笑客癡,斧柯爛卻忘歸時。人間宇宙無窮事,只似山中一局棋。
行幐九陌記曾經,含淚春花賦舊京。
往昔炊羹猶古寺,祇今戴盎幾狂生。
雙松磊砢全孤節,四柿凄其吊女貞。
落日城南容駐馬,一廬近拓小窗明。
吳頭楚尾幾名邦,公以循良達舜廊。
未把勛庸齊寇鄧,直將教化繼龔黃。
蠹蠲前政人云樂,最上諸司議曰臧。
只恐周廬賴彈壓,芝泥趣召覲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