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伯符
霸略誰堪敵伯符,每開史冊想規模。
一千掃眾橫江去,十七成功自古無。
不分老瞞稱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
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顧張昭為托孤。
霸略誰堪敵伯符,每開史冊想規模。
一千掃眾橫江去,十七成功自古無。
不分老瞞稱猘子,便呼公瑾作姨夫。
君看末命尤奇特,指顧張昭為托孤。
誰的稱霸謀略能與孫伯符匹敵呢?每次打開史冊都會想起他的宏偉規劃。他率領一千人掃平眾人橫渡長江而去,十七歲就成就功業,自古未有。曹操稱他為兇猛的小犬,他還稱周瑜為姨夫。你看他臨終遺命更是奇特,手指著張昭將后事相托。
孫伯符:即孫策,字伯符。
霸略:稱霸的謀略。
規模:規劃、格局。
一千掃眾:指孫策以千余人起家,橫掃江東。
老瞞:指曹操,曹操小字阿瞞。
猘子:瘋狗一樣的小子,曹操曾稱孫策為“猘兒難與爭鋒也”。
公瑾:周瑜,字公瑾,孫策與周瑜分別娶大喬、小喬,所以稱周瑜為姨夫。
末命:臨終遺命。
指顧:手指目顧,有托付之意。
托孤:以遺孤相托
具體創作時間地點不詳。詩人可能在閱讀歷史典籍時,為孫策十七歲創業、橫掃江東的英雄事跡所震撼,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推崇英雄豪杰,詩人借對孫策的贊美,表達對英雄的向往。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孫策的雄才大略與少年功業。其突出特點是用簡潔語言勾勒孫策形象,引用典故增強表現力。在文學史上,它豐富了對三國英雄人物的詩歌書寫。
道入袁州首問君,卻言守舍有宗文。
不知木落風高際,何處登臨對夕曛。
聞道浮家歷上塘,寒山鐘接洞庭霜。
是中佳句知多少,儻有書來幸不忘。
竺乾竊得屠龍技,
袖隱神鋒入海南。
弄巧不消人一笑,
九年面壁好羞慚。
霞北浮查到海東,才名早已樹黌宮。
詩吟初盛三唐上,文在東西兩漢中。
學可大成嗤畫虎,技非小就陋雕蟲。
白頭莫墜青云志,焦尾終知爨后桐。
浮生有幾,嘆歡娛常少,憂愁相屬。富貴功名皆由命,何必區區仆仆。燕蝠塵中,雞蟲影里,見了還追逐。山間林下,幾人真個幽獨。
誰似當年嚴君,故人龍袞,獨抱羊裘宿。試把漁竿都掉了,百種千般拘束。兩岸煙林,半溪山影,此處無榮辱。荒臺遺像,至今嗟詠不足。
思君風度心如結,
何日從容迭獻酬。
涼入郊墟能過我,
奉陪童育兩山游。
小樓猶記識君時,落落風儀似牧之。
卅載交親秦塞月,一編遺墨楚臣辭。
豈知春去成長別,但覺秋來淚暗滋。
今想江鄉云深處,吟魂又過青山寺。
泰山東北址,副岳惟肅然。茂陵劉郎封禪處,金枝玉葉嘗綿綿。
太常興到山圖出,千峰萬壑相鉤連。黑氣淋漓走風雨,筆痕縹緲生云煙。
會仙崔嵬三千仞,峰巒劍立樹倒懸。大谷兩嶂更奇絕,或如獅吼或象眠。
源源不斷繡江水,黛溪百折清且漣。展卷恍入翠微里,伏生范老同周旋。
我家小山臨黃谷,負耒獨耕谷口田。閑上摩訶采芝草,卻臨黌堂酌醴泉。
手握綠文蝌蚪字,尋真日日踏層巔。聞有仙人號白兔,倒騎白兔凌青天。
仙人不知何處去,柴門流水今依然。
出郭眄遙岑,過渡得佳境。
長風走溪聲,落日橫塔影。
入林路愈細,村口光耿耿。
彷佛別有天,雞犬自閭井。
不見打魚人,但見釣魚艇。
微風細細送行云,云散遠天青。秋千柱散花飛后,剩遙山、眉黛輕盈。冷落后堂宿燕,凄迷濕樹啼鶯。
殘陽遍解向人明。蛛網罥新晴。疏簾清簟情無限,更何須、載酒林亭。別有一般惆悵,彎彎新月初生。
步出清涼界,山川入望來。云光宮闕近,野色畫圖開。地可登高賦,人宜避暑杯。不堪仍送遠,徙倚思悠哉。
二儀方覽勝,三伏已知秋。艤棹將歸客,開尊更并游。涼飆生綠樹,勝地即丹丘。明發孤帆渺,遙看雁騖洲。
唐亦六朝變,聲口皆馀波。
濟之以渾淳,沛然遂成河。
中葉李杜興,巍然萃其英。
古風賴一回,雄才砥滄溟。
晚唐又漸靡,清聲徒泠泠。
作者豈不勤,氣習良難勝。
五代更無聞,宋朝且未評。
如此清才得未嘗,一篇自感費評量。碧翁果否安排定,能以侯光配孟光。
凋零骨肉感平生,自定傷心小集名。豈以外成忘一本,諸姑伯姊也關情。
愁苦歡愉句總工,慧花全集嘆俄空。倖存五十一年事,都在秋閨自序中。
萬種花開斗曉紅,
含羞無語倚東風。
素妝不理因誰倦,
一段春藏粉黛中。
先帝初更化,公曾以諫聞。
身雖遷柱史,袖尚有彈文。
晚境圖成佛,它山預作墳。
那知非變幻,止在石橋云。
廉纖小雨來,噤瘆輕寒乍。
絲竹送迎時,燈火闌珊夜。
銅壺漏故遲,銀燭花頻灺。
懷我獨醒人,健筆方飛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