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念三日以南床劾論去國憩浄慈客館蘇稅院惠二詩和韻 其二
寄包古剎客過門,煨芋殘爐晚未溫。
萬里風塵迷遠望,三峰文獻接諸孫。
湖山春動饒佳趣,杖履時來共至言。
一笑老仙堤柳畔,人間誰怨復誰恩。
寄包古剎客過門,煨芋殘爐晚未溫。
萬里風塵迷遠望,三峰文獻接諸孫。
湖山春動饒佳趣,杖履時來共至言。
一笑老仙堤柳畔,人間誰怨復誰恩。
寄身于古老的寺廟,客人前來拜訪,殘爐里的芋還沒溫熱。萬里的風塵讓遠望變得迷茫,三峰的文獻傳承到了后人。湖山在春天里充滿了美妙的趣味,時常拄著拐杖前來一起暢談至理名言。在老仙堤柳畔一笑,人間誰還去計較怨恨與恩情呢。
寄包:寄身。
煨芋:烤芋頭。
三峰文獻:可能指與三峰相關的文化傳承或文獻。
杖履:拄杖漫步。
至言:至理名言。
老仙:可能指堤柳畔有相關傳說的仙人。
詩人因被彈劾去國,暫憩凈慈客館時所作。當時詩人仕途受挫,處于人生的低谷期,在客館中面對自然之景,有感而發。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在仕途不順時的心境,既有對現實的無奈,又有超脫的豁達。其特點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力有限,但反映了詩人特定時期的情感與思考。
忽染沈疴疾,因成臥病身。
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
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
不知前路險,猶向恣貪嗔。
萬類同真性,千般體一如。若人解此法,何用苦尋渠。
四生同一體,六趣會歸余。無明即是佛,煩惱不須除。
今朝是何夕,良人誰觀覿。
中心實憐愛,夜寐不安席。
有無來去心永息,內外中間心總無。欲覓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牛生象兒。
行路易,路易須及早。
不用學多聞,無言真是道。
迷時以空為色,悟即以色為空。
迷悟本無差別,色空究竟還同。
愚人喚南作北,智者達無西東。
欲覓如來妙理,常在一念之中。
陽焰本非其水,渴鹿狂趁忩忩。
自身虛假不實,將空更欲覓空。
世人迷倒至甚,如犬吠雷叿叿。
(以上皆見《景德傳燈錄》卷二九)。
晡時申,
學道先須不厭貧。
有相本來權積聚,
無形何用要安真。
作凈潔,
卻勞神,
莫認愚癡作近鄰。
言下不求無處所,
暫時喚作出家人。
(《宗鏡錄》卷二四引末二句)
君不見愛欲貪淫諸佛母,諸佛世尊貪欲兒。從來菩提為我匠,今使我為眾匠師。昔日千端外求佛,佛在衣中今始知。無量癡心本是道,三毒四倒不思議。虛妄行慈愍眾苦,不知眾苦是慈悲。嗔恚無明最微妙,世間智者不能思。昔日辛勤學知見,不知知見自無知。四趣三涂悉非有,三障三脫不分離。行路難,路難無有俱并忘。了知煩惱無生相,即是如來坐道塲。
西方白虎本屬陰,為男為女亦為金。長立子宮胎產午,成形兌體坎同心。嬌姿玉貌欺冰雪,素質含光灑輕血。則知喚作白瑯玕,怎識我身是明月。
無媒自嫁得黃芽,生死在歸戊己家。炎烈下時寒國上,陰陽催強緫成砂。
若人會得吾此語,目前便是三清路。駕鶴沖天日有菁定知永劫拋塵土。
君不見真照分明性無照,通鑒坦蕩復無平。
安住無明知明照,了達明照之無明。
一心永斷于諸行,始復勤行于不行。
一心非心亦非一,無一無心行不生。
識心即是無生法,非離生法有無生。
若知諸緣性無起,隨心顛倒任縱橫。
解了空心無隔礙,世間言論不庸爭。
若復苦欲爭言論,方為貪癡之所盲。
是故經說樂知見,五陰塵勞隨復生。
若能專心復本際,自得正道坦然平。
性正心平無有正,假設平正引群生。
行路難,路難常居五陰山。
湼槃虛玄不為寂,雖有生死獨清閑。
法性本來常寂,蕩蕩無有邊畔。
安心取舍之閑,被他二境回換。
斂容入定坐禪,攝境安心覺觀。
機關木人修道,何時得達彼岸?
諸法本空無著,境似浮云會散。
忽悟本性元空,恰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
世間諸法如幻,生死猶若雷電。
法身自在圓通,出人山河無間。
顛倒妄想本空,般若無迷無亂。
三毒本自解脫,何須攝念禪觀。
只為愚人不了,從地戒律決斷。
不識寂滅真如,何時得登彼岸?
智者無惡可斷,運用隨心合散。
法性本來空寂,不為生死所絆。
若欲斷除煩惱,此是無明癡漢。
煩惱即是菩提,何用別求禪觀?
實際無佛無魔,心體無形無段。
君不見煩惱茫然非是一,雖復非一亦非多。若能照知其本際,即是真身盧舍那。入于微塵亦無礙,無礙體寂遍娑婆。凡圣兩途非二處,生死涅槃常共和。雖復強立名和字,只個愛癡真佛陀。般若深空智非智,以無心意制眾魔。余既誠心學此術,聊抽拙抱作斯歌。行路難,路難心性實極寬。貪欲本來常寂滅,智者于此可盤桓。
高就山上山,
山中白云閑。
瀑布低頭看,
青天舉手扳。
石橋橫海外,
風笛落人間。
不見紅塵客,
時時鶴往還。
貌謹氣和,見面少,聞名多。
(古人有言。見多成丑之謂也。凡后進游歷前達之門,或慮進趨揖讓,偶有蹶失,則雖有烜赫之文,終負生疎之謂。故文藝既至,第要投謁及時,不必孜孜求見也。如其深知己下歲寒之契,師友則不然也)
佛亦不離心,心亦不離佛。
心寂即涅槃,心能即有物。
物則變成魔,無物即見佛。
若能如是用,十八從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