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場舊話 二
貌謹氣和,見面少,聞名多。
(古人有言。見多成丑之謂也。凡后進游歷前達之門,或慮進趨揖讓,偶有蹶失,則雖有烜赫之文,終負生疎之謂。故文藝既至,第要投謁及時,不必孜孜求見也。如其深知己下歲寒之契,師友則不然也)
貌謹氣和,見面少,聞名多。
(古人有言。見多成丑之謂也。凡后進游歷前達之門,或慮進趨揖讓,偶有蹶失,則雖有烜赫之文,終負生疎之謂。故文藝既至,第要投謁及時,不必孜孜求見也。如其深知己下歲寒之契,師友則不然也)
容貌恭謹、氣質溫和之人,彼此見面的機會少,聞名的機會多。(古人曾說過這樣的話,所謂‘見多成丑’就是這個意思。大凡后輩學子拜訪前輩名家時,有時擔心進退揖讓的禮儀偶有失誤,那么即使有顯赫出色的文章,最終也會被認為是因生疏而失禮。因此,文藝水平達到一定高度后,關鍵要及時投送作品,不必刻意頻繁求見。如果是彼此深知的至交或師友關系,則不必如此)。
貌謹氣和:容貌恭謹,氣質溫和。
后進:指后輩、年輕學子。
前達:指前輩、有地位的名士。
蹶失:指禮儀上的失誤、差錯。
烜(xuǎn)赫:顯著、出色。
生疎(shū):即生疏,此處指因禮儀不熟而顯得不夠得體。
投謁(yè):投遞名帖或作品求見。
歲寒之契:比喻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深厚情誼(出自《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本文出自《舉場舊話》, likely記錄科舉時代文人交往的經驗之談。創作背景或為古代科舉社會中,后輩文人通過拜訪前輩尋求提攜的普遍現象,作者總結其中禮儀與才學的平衡之道。
本文圍繞文人交往的‘見’與‘聞’展開,指出后輩不必因過度拘泥禮儀而刻意求見,應通過‘及時投謁’展現才學;同時強調真知己與師友關系的特殊性。核心是主張‘重文輕禮’的務實交往觀,反映了古代文人對才學與社交禮儀的辯證思考。
子欲適東周,門人盈歧路。高標信難仰,薄官非始務。 綿邈千里途,裴回四郊暮。征車日云遠,撫已慚深顧。
萬頃寒光一席鋪,冰輪行處片云無。 鷲峰遙度西風冷,桂子紛紛點玉壺。
如簧巧囀最高枝,苑樹青歸萬縷絲。 玉輦不來春又老,聲聲訴與落花知。
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墻人語近甘園。 南山游遍分歸路,半入錢唐半暗門。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邊分草色,鶴驚碎玉吸闌干。
九鎖山寒玉作圍,紅塵世事可曾知。 峰回似覺前無路,身到因思舊有詩。 云掩巖扉龍蟄冷,月明華表鶴歸遲。 梅花笑我真迂闊,踏雪重游臘盡時。
避暑人歸自冷泉,步頭云錦晚涼天。 愛渠香陣隨人遠,行過高橋旋買船。
塔邊分占宿湖船,寶鑒開匳水接天。 橫玉叫云何處起,波心驚覺老龍眠。
雁蕩接臺山。秋來最好看。壽星明、高現云端。八月初弦三日里,□二老、福人間。 玉節近天顏。東西兩路安。祝蒼松、節勁根蟠。相漢元勛蕭第一,留次位、著曹參。
當時心事已相關,雨散云飛一餉間。 便是孤帆從此去,不堪重上望夫山。
暮云飛斷。潮落吳江岸。憶昔佳人愁思漫。那更樓頭聞雁。此時有意還成。爭知惱殺蘭卿。畫作碧梧蒼石,至今圖得風聲。
玉女峰臨二曲流,刳心學道幾春秋。 東風不信心如鐵,卻放石楠花滿頭。
恰則元宵,燦萬燈、星球如晝。春乍暖、化工未放,十分花柳。和氣并隨燈夕至,一時鐘作人間秀。問煙霄、直上舌含香,文摛繡。 命世杰,調元手。荊楚地,淹留欠??慈者呑吩t,印垂金斗。翠竹蒼松身逾健,蛾兒雪竹論人如舊。愿湘江、卷入玉壺中,為公壽。
得毛韓經學。振祖風,挺挺凌煙勛業。文章世為甲。果妙齡秀發,薦膺衡鶚。名登雁塔。訪梅仙,種河陽桃李,從茲兩綰銅符,多少吏民歡洽。 慶愜。歸來整頓,松竹笑傲,武夷溪壑。韶光恰匝。清明過了旬浹。喜當初度日。稱觴春酒,一飲紅生雙頰。愿兒孫,世襲簪纓,代常不乏。
水際輕煙,沙邊微雨。荷花芳草垂楊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紅箋,淚題錦句。西湖豈憶相思苦。只應幽夢解重來,夢中不識從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