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頌六十五首 其五三
古佛堂前,三頭六臂。
祖師門下,道絕人荒。
衲僧者里,銀山鐵壁。
慧日峰頂,春風和氣。
古佛堂前,三頭六臂。
祖師門下,道絕人荒。
衲僧者里,銀山鐵壁。
慧日峰頂,春風和氣。
在古佛的殿堂前,展現出超凡的神通。在祖師的門下,修行之道仿佛斷絕,人跡罕至。出家人身處此地,如同面臨銀山鐵壁般艱難。而在慧日峰的頂上,卻是一派春風和氣的景象。
古佛堂:供奉古佛的殿堂,代表著傳統的佛教修行場所。
三頭六臂:原指佛的法相,這里形容具有超凡的能力或神通。
祖師:佛教宗派的開創者。
道絕人荒:修行之道好像斷絕,人跡罕至,形容修行環境的艱難和孤寂。
衲僧:指出家修行的僧人。
銀山鐵壁:形容艱難險阻,難以逾越。
慧日峰:具體山峰名,可能是某個佛教圣地。
春風和氣:形容溫暖、祥和的氛圍。
這首偈頌可能創作于佛教寺廟修行的環境中。當時佛教修行者注重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礪自己的意志,追求精神上的解脫和覺悟。作者或許是在感慨修行的不易,同時也表達對修行更高境界的期待。
這首偈頌主旨在于闡述佛教修行的不同階段和狀態,前半部分強調修行的艱難,后半部分展現修行有成后的美好。它以簡潔的語言和鮮明的對比,體現了佛教修行的特色,在佛教偈頌文學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西樵勝處似朱霞,
難怪先生苦憶家。
割得山光入詩卷,
歸裝應向陸郎夸。
寒煙碧草暗離披,
隱隱高原見古碑。
謾說從人皆妾婦,
應誇死義是男兒。
一繯未解王孫恨,
千載猶聞鬼子悲。
異域天荒開世運,
五常還自五人持。
天聲未暢威窮發,將軍已過長城窟。紅旗半捲夜歸來,馬蹄踏碎天山月。
秋草黃云塞馬肥,漢家驃騎擁旌旗。可能衛霍年年出,不及燕然一片碑。
西風側側催衣袖。
涼日猶長晝。
把酒剩茱萸,休說重陽,瞞過愁時候。
年年愁到還依舊。
人落登高后。
情愿一年中,分半清明,一樣平消瘦。
四十不官擁皋比,男兒懷抱誰人知。藥草聊同伯休賣,款段欲陪少游騎。
君來渤海從去春,黃塵埃壒愁殺人。末流豈肯重儒術,可憐論語供燒薪。
嵚奇歷落不稱意,高陽酒徒兀然醉。長驅八尺兩頤豐,高談慷慨憂時淚。
平生賤子徒堅頑,窮途誰復垂溫顏。當年誤習旁行書,舉世相視如髦蠻。
問君秋水剪雙眸,何獨異我稠人稠。無雙豈獨楚王信,千秋無復文信侯。
君今長揖告我行,南風欲掛孤帆輕。閩之東門溫泉溫且清,荔陰如見揮巨觥。
翳翳踰月陰,沈沈連日雨
開簾望天色,黃云暗如土
行潦毀我墉,疾風壞我宇
蓬莠生庭院,泥涂失場圃
村深絕賓客,窗晦無儔侶
盡日不下床,跳蛙時入戶
出門無所往,入室還獨處
不以酒自娛,塊然與誰語
土雨埋荒草,金風剪敗荷。行人滑滑奈泥何。不道夢魂、夜夜渡滹沱。
遣興搜書里,關愁伴枕窩。孤衾早怯曉寒多。試問江南、小閣尚輕羅。
江亭酒盡晚煙浮,
漂泊人操小小舟。
接地月明疏雨后,
隔溪漁唱夜潮頭。
素衣總與緇塵慣,
佳句能支道路愁。
他日京華千里夢,
雁書遲爾慰登樓。
后夜溪山雪,臨門望子猷。莫因清興盡,半道卻回舟。
合浦還珠舊有亭,
使君方似古人清。
沙中蚌蛤胎常滿,
潭底蛟龍睡不驚。
暮嘆人間苦不諧,
清時有味是歸來。
已因積毀成高臥,
更借陽狂護散才。
正欲清言聞客至,
偶思小飲報花開。
紛紛爭奪成何事,
白骨生苔但可哀。
別來日日動遐思,又值西風過雁時。門掩空齋人寂靜,芭蕉葉底坐題詩。
碧荷池畔赤闌東,此地曾留坐晚風。今日卻成千里別,何時相對一尊同。
判別俄驚半載馀,馳情今日倍如初。西風吹起南來雁,帶得秋空一紙書。
百尺高樓倚暮云,西風落葉正紛紛。情懷對此偏蕭索,無那悲秋又憶君。
會晤從來未可期,只憑詩句寫相思。春來驛使多西去,好把梅花寄一枝。
色異政自貴,
香清未堪嗟。
靈蜂擅造化,
幻作姚家花。
豐姿輕明體充實,
染透薔薇毓晴日。
從稱紫暈黃檀心,
桃李依然是凡質。
青山荷鍤未必非,剪桐為帽荷為衣。
吹竽彈鋏塵夢覺,朝齏暮鹽生計微。
列圃種樹尋至樂,河房宴坐能忘機。
第五之名勝驃騎,士各有志毋相違。
羨君有母壽且康,樹諼堂北憂都忘。
同舟仙侶盡李郭,揮毫名句凌錢郎。
秋風掛帆潞河渚,落日吊古夷門旁。
歸來采蘭更捕鯉,時時跽進瓊霞漿。
蒼虬夾岸幾重重,
靈液飛流碧澗通。
可是神人易忘世,
人間爭得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