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宇文樞使
伊洛正音聞者寡,邪說異端難并駕。春風不到六經堂,和煦無由藹天下。
卓然人物既興起,浩然一氣均陶冶。橫秋霽月耿東南,勁草疾風知用舍。
隄障狂瀾如砥柱,淵源理學扶宗社。伊周文憲復精明,漢唐述作俱陵跨。
論道經邦坐策勛,彈冠束帶無遺野。遂令四海九州內,三尺兒童恥言伯。
太山盤石固無疆,亂臣賊子胡為者。今日樞庭拜宇文,還似前朝相司馬。
伊洛正音聞者寡,邪說異端難并駕。春風不到六經堂,和煦無由藹天下。
卓然人物既興起,浩然一氣均陶冶。橫秋霽月耿東南,勁草疾風知用舍。
隄障狂瀾如砥柱,淵源理學扶宗社。伊周文憲復精明,漢唐述作俱陵跨。
論道經邦坐策勛,彈冠束帶無遺野。遂令四海九州內,三尺兒童恥言伯。
太山盤石固無疆,亂臣賊子胡為者。今日樞庭拜宇文,還似前朝相司馬。
伊洛地區純正的學說聽聞的人少,邪說異端難以與之并駕齊驅。春風吹不到傳授六經的學堂,溫暖就無法遍及天下。卓越的人物已然興起,浩然正氣一同得到陶冶。如秋天的晴月照亮東南,在狂風中才知道勁草的取舍。像砥柱一樣阻擋狂瀾,憑借理學淵源扶持國家。伊尹、周公的文治法令重新清明,超越了漢唐的著述。在朝堂論道治國建立功勛,賢才都被任用。于是讓四海九州之內,三尺孩童都以談論霸業為恥。國家如泰山磐石般穩固無疆,亂臣賊子還能怎樣。如今在樞密院拜任宇文大人,就好像前朝任用司馬光一樣。
伊洛正音:指伊洛地區(今河南洛陽一帶)的理學正統學說。
邪說異端:與正統學說相對的錯誤思想。
六經堂:傳授六經的地方,六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
卓然:卓越的樣子。
橫秋霽月:形容人的品格如秋天的晴月般高潔。
勁草疾風:在狂風中才能看出勁草,比喻在危難中才能顯出人的意志堅定。
隄障:阻擋。
淵源理學:指理學的根源和傳承。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賢相。
文憲:文治法令。
述作:著述創作。
論道經邦:在朝堂上討論治國之道。
彈冠束帶:指做官。
伯:通“霸”,霸業。
樞庭:樞密院。
司馬:指司馬光。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當時可能社會上存在思想混亂,邪說異端流行,而宇文樞使被任命,詩人希望他能弘揚正統的理學思想,像古代賢相一樣治理好國家,此詩可能是在宇文樞使任職時創作以表達對他的期望和贊譽。
這首詩主旨是贊揚宇文樞使,認為他能弘揚正統學說、治理國家。突出特點是運用大量意象和典故,語言莊重典雅。在文學史上雖影響不大,但反映了當時的思想文化和人們對賢才治國的期盼。
筆為麟角橐為荷,倚杖蓬萊一浩歌。
玄構九霄開日月,靈源萬派決江河。
天人不用陳三策,文學還應首四科。
錫我百朋何以報,楊舟汎汎賦菁莪。
朔方九月先雪飛,旌旗慘淡無光輝。
沙場萬里杳無際,黃云不動西風悲。
軍容肅肅壯前驅,寒威冷冷生鐵衣。
君恩未報敢忘死,欃槍掃盡終當歸。
白屋可能無孺子,
黃圭不是欠陳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
湖水年年刺舊痕。
推篷草煙霽,擊纜夜潮生。
好月隔江出,孤峰帶雨晴。
野塘鷗鳥靜,遠水荻花明。
來日金陵道,青山數點橫。
迅雷不及掩耳,下樁要在急水。
水深樁腳若長,耳畔雷聲四起。
拈起拄杖為他中下,上上人來放過不打。
秦人一入桃花源,子孫千世為神仙。
沿堤十里柳絲絲,
羌笛吹殘日已移。
回首西泠三月路,
落花如雪立多時。
為問荷華能白紅,
東湖遙想鑒湖同。
金龜換酒要佳客,
歸棹須乘月下風。
不問春歸自放花。
無限心愁緘素口。卻恨東風,吹折花枝久。摹寫丹青描未就,淋鈴已濕春衫皺。
猶記尊前閑戲走。綠暗紅稀,那管人消瘦。一曲琵琶今在否,相思還問調羹手。
紅橋回首路茫茫,
雁足書來每斷腸。
惟愿烽煙漸平息,
歸篷影里白蘋香。
筆訣依微蠹粉流。江湖書客苦吟秋。小箋傳恨與妝樓。
帷月皎于新鏡面,鐙花歧似古釵頭。復丁老去轉工愁。
每過高齋儼若思,森森八桂錯金枝。
最難孤子重游地,未隔髫齡趨對時。
門外桑田滄海易,室中詩酒故人知。
黌宮香火證緣會,僾見愾聞總不離。
午鐘初罷午雞啼,一榻清幽任我棲。
籬豆花香新艾納,墨池水染古玻瓈。
小貍撲蝶還窺影,巧燕成巢不墮泥。
階草自生窗外綠,人非茂叔也萋萋。
青樽何處不蹉跎,白發相看一醉歌。
坐久鏡中懸片華,望來城上出雙河。
杉松半壁浮云滿,砧杵千家落照多。
縱使平臺秋更好,故人猶恐未同過。
回首飛鴻碣石標,清霜處處錦林凋。
層巖倒映平湖凈,積翠斜連粉堞遙。
四海交游空老大,一時賓客更蕭條。
病來苦愛觀濤賦,不分梁園此見招。
幾點歸舟破暮煙,
數行雁字落霞邊。
世間安得王摩詰,
為寫琴川作輞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