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趙西里游虎丘 其一
相攜上鬰峩,舟似葉隨波。
寺壓秋痕瘦,云沉古跡多。
遠舒高處望,清遞隔船歌。
盡寫吳中勝,新吟細濯磨。
相攜上鬰峩,舟似葉隨波。
寺壓秋痕瘦,云沉古跡多。
遠舒高處望,清遞隔船歌。
盡寫吳中勝,新吟細濯磨。
我和友人相攜登上高峻的虎丘山,小船像樹葉一樣隨波飄蕩。古寺在秋意中顯得清瘦,云朵籠罩下古跡眾多。在高處極目遠眺,遠處傳來隔船清晰的歌聲。要把吳中美景都寫下來,仔細打磨新的詩篇。
鬰峩:形容山勢高峻。
秋痕:指秋天的痕跡、景象。
清遞:清晰地傳遞。
濯磨:琢磨、打磨。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詩人與友人趙西里同游虎丘,被當地的美景和歷史古跡所觸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可能處于一個相對閑適的時期,詩人有心情游覽名勝并進行創作。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吳中虎丘的美景,其突出特點是寫景生動,意境清幽,語言富有表現力。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有重大影響,但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文景觀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的情感。
天遠峰嵐凈,
秋高樹色濃。
扶藜隨獨鶴,
散步任西東。
斑斑綠繡土花蝕,
首山之銅鬼工鑿。
背鑄篆籀人不識,
持向九天問蒼頡。
云是漢時波祗國中物,
森森寒氣侵兩眸。
石破云缺天雨秋,
莫懸高臺最上頭。
肝膽照見秦女愁,
又驚山鬼魑魅啼啾啾。
風約亂云歸隴首,角催明月出波心。
浩瀚霜風刮天地,溫泉火井無生意。
但看黃鶴山頂云,化作白龍潭上雨。
墮杳靄更上,迎暉亭徙倚。
春鳥既集渚,春花復著林。高臺不可望,春色蕩儂心。
綺窗媚初月,羅帳褰春風。歡復自顧慮,崎嶇當奈儂。
三伏天雨火,郎但籠窗坐。何處汲寒漿,金瓶井中墮。
婉伸華簟上,不下葳蕤鑰。郎君已自前,羅衣那及著。
庭含明月光,蟋蟀入床語。獨自理寒衣,秋風動砧杵。
熒熒斜月輝,累累清露垂。中宵不還臥,徘徊獨為誰。
郎從何處來,重袍那如水。酒無沙糖味,為他沃寒爾。
北風振枯林,嚴霜殺百草。歡不與時競,獨向相思老。
何物儒生動眾知,
盛筵祖餞北門時。
猶虞越禮干陰譴,
功布銘旌分別持。
心如墻壁眼如眉,
月餌煙蓑下釣磯。
湛湛寒光凝一片,
波瀾不犯取魚歸。
水邊風日美,芳蓮墜粉,都似晚霞紅。深深垂柳暗,淺綠明漪,閑系小箏篷。鴛鴦隔浦,總雙雙、花底相逢。無避處、扇光如雪,低障夕陽中。
匆匆。香車去也,小閣沈熏,有春人尋夢。應自笑、軟晴芳草,未試青驄。汀洲縱有重來約,怕秋心、涼到芙蓉。青鳥去,明珠還寄樓東。
星稀月墮回風冷。雙枝畫燭旃檀靜。細語祝平安。還憐翠袖單。
韶華三月膩。紅杏東風里。鰲背浪花翻。相期穩步來。
參鸞天外且停蹤,
身在蓬山第幾重。
三月風光人欲醉,
尚留春色二分濃。
一葉桐聲墜短檣
絺衣江上試新涼
路人共乞龍蛇字
詩筆相攜翡翠床
第二泉香吳市近
小孤峰霽楚天長
臨邛令尹能迎客
不遣尊前憶粵鄉
欄干月轉垂楊影,露華如水銀屏冷。君王西苑夜未眠,紫衣小隊前馳引。
清歌踏月立調遲,妙舞翻云翠袖低。綠鬟侍擁抹螺黛,行行按節金蓮齊。
十六院中多雅趣,臺觀縈紆疊青翠。芰荷池館晚風涼,剪綵為花能巧制。
鑾輿馳逐過離宮,蓬萊路與瀛洲通。周環佳勝二百里,終宵行樂心無窮。
絳紗寶燭銷紅雪,珠箔重重卷明月。宿鳥驚飛花底枝,銅龍冰向樓頭咽。
追歡只謂常如斯,興亡豈意皆人為。一朝天下共騷動,始知樂極還生悲。
向來富貴知何許,一代繁華逐流水。愁絕殘垣敗草深,幾度疏螢照寒雨。
漠漠春云合,
爞爞旱氣收。
人心方有望,
時雨不須求。
豈獨老農喜,
仍令惡客留。
洛城花未謝,
作意更同游。
頗愛峽江江上山
幾回陶冶付毫端
眼中誰為善圖貌
貌與桐江相并看
萬松郁蟠天為黑,上有虬螭護名刻。行人交說大唐年,仰視碑文身手側。
氈椎下拜施拓工,往往震撼鳴雷風。或登或降戒勿語,明神呵斥居巃嵷。
西陲佳拓璠玙同,好事攜過崤函東。貞觀歐虞偉書體,結構雖異姿仍雄。
突厥高昌拜且舞,照耀天山矜武功。姓名磊磊將剝落,審視方能辨官爵。
上公陳國居第一,唐之班鄭侯君集。文皇幾不食熊蹯,青史堪追超與吉。
此碑峨峨高插云,建者左屯衛將軍。姜氏行本刊其勛,萬鈞薛氏亦大將,監門中郎尤紛紛。
野火不焚石不破,千載中原足流播。夷言翻作科舍圖,壯氣封罷狼居胥。
九成宮本夸上上,臺池避暑真區區。老棄毛錐守邊塞,片幅摩挲終日對。
誰云赑屃險難攀,在我茫茫幅?內。
云舒云卷曉風涼,
千尺松梢鶴唳長。
昨夜月宮飄桂子,
至今樓殿帶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