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贈遠老
一榻云居十七年,茶山香火了閑緣。
隨身竿木初無地,到手鈐槌亦信天。
喚起兩賢誰種竹,來尋北郭我烹泉。
塵塵剎剎眾生濁,消得禪宗建法筵。
一榻云居十七年,茶山香火了閑緣。
隨身竿木初無地,到手鈐槌亦信天。
喚起兩賢誰種竹,來尋北郭我烹泉。
塵塵剎剎眾生濁,消得禪宗建法筵。
在云居之榻上已度過十七年,于茶山的佛事活動了結了這清閑的塵緣。隨身的道具起初無處安置,到手的鈐槌也只能聽天由命。是誰喚起兩位賢士來種竹,我來到城北烹泉品茗。每一個世界里眾生都處于污濁之中,能靠禪宗開設法會來消解。
一榻云居:指在云居的住處。
香火:指佛事活動。
竿木:佛教語,指隨宜施化的手段、方法。
鈐槌:佛教法會中用以集眾或警眾的法器。
兩賢:具體所指需結合上下文推測,可能是當地賢士。
塵塵剎剎:佛教語,指各個世界。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推測詩人可能在茶山修行多年,在與友人的交流或感悟中創作此詩。當時佛教禪宗發展,詩人在修行中對眾生的狀態和禪宗的作用有了思考。
這首詩主旨圍繞修行和對眾生的關懷,突出特點是禪意濃厚。它展現了詩人的修行感悟和對佛教濟世的期望,在佛教文學中有一定價值,反映了當時佛教思想對文人的影響。
何處無苛政,東南有子男。
細將朝客說,須是邑人諳。
別業空經稔,歸田獨未甘。
目凝煙積樹,心貯月明潭。
曉鼓愁方亂,春山睡正酣。
不任啼鳥思,鄉社欲桑蠶。
吾宗偏好武,漢代將家流。
走馬辭中禁,屯軍向渭州。
天心待破虜,陣面許封侯。
卻得河源水,方應洗國仇。
使印星車適舊游,陶潛今日在瀛洲。
科條盡曉三千罪,
歸來重過姑蘇郡,莫忘題名在虎丘。
久在仙壇下,全家是地仙。
池塘來乳洞,禾黍接芝田。
起看青山足,還傾白酒眠。
不知塵世事,雙鬢逐流年。
關東領藩鎮,闕下授旌旄。
覓句秋吟苦,酬恩夜坐勞。
天開吹角出,木落上樓高。
閑話錢塘郡,半年聽海潮。
空門有才子,得道亦吟詩。
內殿頻征入,孤峰久作期。
高名何代比,密行幾生持。
長愛喬松院,清涼坐夏時。
并州非故國,君去復尋誰。
獫狁方為寇,嫖姚正用師。
戍煙來自號,邊雪下無時。
更想經綿上,應逢禁火期。
林色樹還曛,何時得見君。
獨居度永日,相去遠浮云。
故疾隨秋至,離懷覺夜分。
蛩聲非自苦,偏是旅人聞。
何人不歸去,君去是閑人。
帝里求相識,山家即近鄰。
交情吾道可,離思柳條新。
未飲青門酒,先如醉夢身。
老大成名仍足病,
強聽絲竹亦無歡。
高情太守容閑坐,
借與青山盡日看。
夏口本吳頭,重城據上游。
戈船轉江漢,風月宿汀洲。
執憲傾民望,銜恩赴主憂。
誰知舊寮屬,攀餞淚仍流。
雪后江上去,風光故國新。
清渾天氣曉,綠動浪花春。
勸酒提壺鳥,乘舟震澤人。
誰知滄海月,取桂卻來秦。
書記向丘門,旌幢夾谷尊。
從來游幕意,此去并酬恩。
雁叫嫌冰合,驄嘶喜雪繁。
同為入室士,不覺別銷魂。
日月不并照,升沈俱有時。
自媒徒欲速,孤立卻宜遲。
盡力唯求己,公心任遇誰。
人間不得意,半是鬢先衰。
卻接良宵坐,明河幾轉流。
安禪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靜室聞玄理,深山可白頭。
朝朝獻林果,亦欲學獼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