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張公祠
古來傳說雙劍靈,精氣直上干云星。
有如掘出為世用,一揮便可四海清。
方今擾擾邊塵起,中原分裂亂無紀。
正好提攜為掃平,何事雙龍臥此水。
試問張公知不知,英靈千載如生時。
何時神物得神用,為報風云會合期。
古來傳說雙劍靈,精氣直上干云星。
有如掘出為世用,一揮便可四海清。
方今擾擾邊塵起,中原分裂亂無紀。
正好提攜為掃平,何事雙龍臥此水。
試問張公知不知,英靈千載如生時。
何時神物得神用,為報風云會合期。
自古以來傳說雙劍有靈,它們的精氣直沖云霄與星辰相接。如果能將它們挖掘出來為世間所用,一揮劍就能讓四海清平。如今邊疆戰事紛擾不斷,中原地區分裂混亂毫無秩序。正適合拿起雙劍來掃平戰亂,為何雙劍卻沉睡在這水中。試問張公是否知曉,您的英靈千年以來就像生前一樣。什么時候這神物能發揮神奇的作用,期待著風云際會的時刻到來。
雙劍:傳說中的神奇寶劍。
干云星:沖上云霄與星辰相接。
擾擾:紛亂的樣子。
邊塵:邊疆的戰事。
神物:指雙劍。
風云會合期:指施展才能、建功立業的時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中描繪的“擾擾邊塵起,中原分裂亂無紀”可以推測,當時國家處于分裂動蕩、邊疆戰事頻繁的時期。詩人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內心充滿憂慮,于是創作此詩,希望能有像張公一樣的英雄人物出現,拯救國家。
這首詩主旨明確,表達了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對英雄的期盼。其特點是情感真摯、直抒胸臆。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人們渴望和平、安定的普遍心聲。
剡源詩卷落吾手,便似移家太白峰。學道昔慚山世遠,知人今愧郭林宗。空山樂書有遺譜,白日天馬無留蹤。太息斯人不可見,厭將兩耳聞寒蛩。
甃面平吞寸許寒,記曾一掬洗中乾。定知滿斛黃金屑,會有游人鏡里看。飛黃開跡想當年,何啻軍中渴剌泉。無補裊蹄空漢鑄,有心流水謾牙弦。
從作磨刀石,不為苔蘚封。粉身無所恨,時得見青鋒。
宿雨忽開霧,憑高散旅愁。野煙啼翠鳥,庭草臥青牛。怪石尖于劍,長杉高過樓。尚懷登絕頂,東北望杭州。
江上聞秋雁,秋風第一聲。幾行云接塞,昨夜月臨城。萬里驚烽火,群飛憶弟兄。關山書未寄,愁感異鄉情。
谷口鳴猿急,波前落日微。溪流土不見,石聚樹仍稀。野飯留行客,山風凈旅衣。田家投宿穩,猶及暮云歸。
紫色朝臨玳瑁筵,斑衣垂手畫堂前。雙金突兀高燕市,片玉熒煌映婺躔。青鳥未歸天外使,蒼虬長逐地行仙。簾前認我東方朔,一摘蟠桃又幾年。
可向繁枝問假真,紛紛過眼即飄塵。東風一夜高樓篴,亂落江梅誰柰春。
荒城驚歲晚,風雨奈何人?野火殊無侶,江梅自得春。停杯吟思遠,照鏡鬢華新。底事堪愁絕?悲笳撼塞塵。
山雨空濛,林泉蕭散,正堪高士幽居。宵風想亦熟知書。應常有、云來赴約。終難得、松肯相扶。就拋卻,清醒一半,便醉何如。乘風歸去,舊時月色,何處吾廬。只彩虹筵上,聽說當初。曾未想、名垂竹帛,都不管、身在江湖。且歸去,夕陽孤館,已慣食無魚。
藤蘿高掩竹間門,避暑相從更避喧。郭里青山圍近屋,望中煙樹遠成村。談因醉劇縱橫出,交以情真骯臟存。身世冷然忘去住,不妨移席枕松根。
衣褐之徒吾久識,炭烏雪白始驚看。獨憐總有高人處,唇缺何曾怨齒寒。
水急灘難上,行行欲曙天。人家多賣酒,客路暫停船。采石荒祠下,黃山古塔邊。經過人易老,搔首一茫然。
川途荏苒度年華,命與時謀敢自嗟。但使直方能養浩,豈知權勢解悲夸。淮舟昔共茱萸酒,閩館今同薄荷茶。往復紛紛成底事,龐公只合訪丹霞。
南宮夜直擁青綾,二妙容臺喜共登。瑚璉久知清廟器,階銜聯署玉壺冰。后來博士如公少,今日先生自此升。見說圜丘將大饗,百年禮樂正當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