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潘德夫左司 其五
湖海歸來近,山林興故長。
勇辭黃閣掾,卻上白云鄉。
縹緲書樓壯,凄涼筆冢荒。
家聲傳二妙,公死未應亡。
湖海歸來近,山林興故長。
勇辭黃閣掾,卻上白云鄉。
縹緲書樓壯,凄涼筆冢荒。
家聲傳二妙,公死未應亡。
從湖海漂泊歸來不久,對山林的興致依舊濃厚。毅然辭去朝中官職,前往隱居之地。藏書樓高遠壯觀,筆冢卻顯得凄涼荒蕪。家族有兩位賢才的聲名流傳,您雖離世但精神不會消亡。
湖海:指代漂泊的生涯。
黃閣掾:指在朝廷為官。黃閣,漢代丞相、太尉和漢以后的三公官署避用朱門,廳門涂黃色,以區別于天子,稱為黃閣。掾,屬官。
白云鄉:指仙鄉,也常用來比喻隱居之地。
筆冢:埋葬毛筆的墳墓,常表示人勤奮寫作。
二妙:指家族中兩位賢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推測是潘德夫去世后,作者為悼念他而作。潘德夫辭去朝廷官職歸隱山林,在當地可能有一定聲譽和文化貢獻,作者出于對他的敬重和惋惜寫下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悼念潘德夫,突出他辭官歸隱的選擇和家族的賢才聲名。特點是意象運用巧妙,情感表達真摯。在文學史上雖無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文人之間的情誼和對歸隱文化的推崇。
校書非隱遯,逢亂偶棲遲。
少日治安策,暮年忠義詩。
空聞狩岐隴,不見頌浯溪。
有墓荒叢棘,無祠奠酒巵。
昨日方搖扇,今朝可擁裘。
頓能驚北客,方覺是南州。
歲儻不逢閏,時今寧復秋。
無庸嘆疎漏,聊得避颼颼。
君住瀟湘作寓齋,賦歸仍與是齋偕。
已知身世非真著,肯向功名怨寡諧。
雨后更無云在嶺,曉來那有月當階。
幾思談妙從人去,人事胡為苦好乖。
溧水忽再到,清明無隔晨。
一翁方上府,二季曲留賓。
詩律嘆仍舊,鬢霜驚漸新。
君家真李杜,我乃愧黃陳。
物意因人喜,人情與物和。
家家繰繭火,處處插秧歌。
麥熟黃疑委,桑余路尚多。
我居雖偪仄,度日亦婆娑。
舟人厭牽挽,我輩樂縈紆。
晨起愁分背,逢人屢問涂。
看君著屐進,雅勝折腰趨。
此段真高邁,詩中不可無。
萬室望霓愿,千村車水歌。
民勞已至此,天意定如何。
朝聽聞爭米,宵傳說借禾。
始焉因食飯,終矣事干戈。
一雨晚來涼,山長水又長。
尋詩貪嶼島,沽酒誤村場。
蕭瑟聽連夕,飄流入異鄉。
對眠還晤語,渾憶在山房。
路仄山崖滑,庭中桂樹蒼。
驟沖疎雨過,徐步晚風長。
沽酒尋官道,哦詩遶佛廊。
曠懷思我友,林趣憶支郎。
舊說東西圃,新知上下池。
山亭猶有記,水館獨無碑。
疏鑿由今守,登臨要子詩。
倦游吾老矣,況復思多遲。
去冬曾作送行詩,豈料重臨歲甫移。
盍遣德星均四海,愿令竹馬快并兒。
使君不獨符仍剖,刺史還聞節再持。
吏治久安民則化,九重于此有深思。
自入湖南路,驅車得屢停。
流傳雖有句,次舍或無亭。
崄絕猶云未,艱危不易聽。
真宜太白醉,未信屈原醒。
我去方蠻府,公歸合漢庭。
愿言均沛雨,尚想獨當霆。
白雪故寡和,黃麻須六經。
詔除期不晚,得以慰飄零。
大雨曉未止,疾風朝更顛。
茅飛疎我屋,禾偃病民田。
未可專時戾,多繇得地偏。
雖然豈無念,衣薄尚無綿。
士患不知學,既學思有終。
一年農作計,十稔圃收功。
四業獨為重,九經皆寓中。
勉哉期歲晚,禹稷與顏同。
不識高安縣,飽聞明恕堂。
毋卑百里小,未覺四年長。
議論兼秦漢,規模類越杭。
廟堂方急此,已試乃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