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龕
紛華嘗遍氣豪粗,未到衰年一點無。
行幛不施機上錦,坐龕祇葺水中蒲。
斜斜策杖隨椶屨,寂寂聞香對瓦??。
若昧那伽常在定,結跏徒費鈍工夫。
紛華嘗遍氣豪粗,未到衰年一點無。
行幛不施機上錦,坐龕祇葺水中蒲。
斜斜策杖隨椶屨,寂寂聞香對瓦??。
若昧那伽常在定,結跏徒費鈍工夫。
嘗遍了世間的繁華,意氣豪邁且粗狂,沒到衰老之年這些卻一點都沒了。出行不再用織機上的錦緞做帷幕,坐的小龕只用水中的蒲草來修葺。拄著拐杖,腳步歪斜地跟著棕麻鞋子前行,靜靜地聞著香,對著瓦制的香爐。如果不明白那伽常在定的境界,只是結跏趺坐,那只是白白浪費愚笨的功夫。
紛華:繁華富麗。
行幛:出行時用的帷幕。
祇:只。
葺:修理、修建。
策杖:拄著拐杖。
椶屨:棕麻做的鞋子。
那伽常在定:佛教用語,指一種高深的禪定境界。
結跏:即結跏趺坐,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推測詩人可能經歷過繁華生活,隨著年齡增長或思想轉變,開始追求一種簡樸、修行的生活方式,這首詩是其在這種心境下創作,以表達自己對修行和生活的思考。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簡樸修行生活的崇尚和對真正修行境界的探索。其特點是通過生活狀態的對比和直接議論來表達思想。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具廣泛影響力,但反映了當時部分文人對精神追求的轉變。
浦里移舟候信風,
蘆花漠漠夜江空。
更深何處人吹笛,
疑是孤吟寒水中。
得罪誰人送,來時不到家。白頭無侍子,多病向天涯。莽蒼凌江水,黃昏見塞花。如今賈誼賦,不漫說長沙。
流人何處去,萬里向江州。孤驛瘴煙重,行人巴草秋。上帆南去遠,送雁北看愁。遍問炎方客,無人得白頭。
卻憶東溪日,同年事魯儒。
僧房閑共宿,酒肆醉相扶。
天畔雙旌貴,山中病客孤。
無謀還有計,春谷種桑榆。
十歲吹簫入漢宮,看修水殿種芙蓉。
自傷白發辭金屋,定知別后宮中伴,應聽緱山半夜鐘。
獨上閑城卻下遲,
秋山慘慘冢累累。
當時還有登城者,
荒草如今知是誰。
雙轍出郭門,綿綿東西道。送死多于生,幾人得終老。
見此切肺肝,不如歸山好。不聞哀哭聲,默默安懷抱。
時盡從物化,又免生憂撓。世間壽者稀,盡為悲傷惱。
送哭誰家車,靈幡紫帶長。青童抱何物,明月與香囊。
可惜羅衣色,看舁入水泉。莫愁埏道暗,燒漆得千年。
陰風吹黃蒿,挽歌度秋水。車馬卻歸城,孤墳月明里。
身沒碧峰里,門人改葬期。
買山尋主遠,壘塔化人遲。
鬼火穿空院,秋螢入素帷。
黃昏溪路上,聞哭竺干師。
寄家丹水邊,歸去種春田。
白發無知己,空山又一年。
鹿裘長酒氣,茅屋有茶煙。
亦擬辭人世,何溪有瀑泉。
去尋長不出,門似絕人行。
床下石苔滿,屋頭秋草生。
學琴寒月短,寫易晚窗明。
唯到黃昏后,溪中聞磬聲。
若過并州北,誰人不憶家。
寒深無伴侶,路盡有平沙。
磧冷唯逢雁,天春不見花。
莫隨征將意,垂老事輕車。
日夕尋未遍,古木寺高低。
粉壁猶遮嶺,朱樓尚隔溪。
廚窗通澗鼠,殿跡立山雞。
更有無人處,明朝獨向西。
驅馬街中哭送君,
靈車碾雪隔城聞。
唯有山僧與樵客,
共舁孤櫬入幽墳。
桑干歸路遠,聞說亦愁人。
有雪常經夏,無花空到春。
下營云外火,收馬月中塵。
白首從戎客,青衫未離身。
懶成身病日,因醉臥多時。
送客出溪少,讀書終卷遲。
幽窗聞墜葉,晴景見游絲。
早晚來收藥,門前有紫芝。
服柏不飛煉,閑眠閉草堂。
有泉唯盥漱,留火為焚香。
新雨閑門靜,孤松滿院涼。
仍聞枕中術,曾授漢淮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