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載業儒未效轉為五行家
典謨訓誥飽蟠胸,一字于君未有功。
參到五行劉子政,轉為三命李虛中。
牛毛有底事非左,蝸角孰何人不東。
肯自戚施相從臾,片言可送半生窮。
典謨訓誥飽蟠胸,一字于君未有功。
參到五行劉子政,轉為三命李虛中。
牛毛有底事非左,蝸角孰何人不東。
肯自戚施相從臾,片言可送半生窮。
經典文獻知識滿滿裝在胸中,可這些學問對你卻沒帶來一點功名。你鉆研五行之術如同漢代的劉子政,轉而成為像李虛中那樣的命相家。世間瑣事如牛毛般繁多,很難說清是非對錯;人們為了微小利益爭斗,就像蝸角之爭,誰又不是追名逐利。若能擺脫狹隘,不再自我束縛,或許一句話就能擺脫半生的窮困。
典謨訓誥:《尚書》中《堯典》《大禹謨》《湯誥》等篇的并稱,泛指經典文獻。
蟠胸:充滿胸中。
劉子政:即劉向,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曾研究五行學說。
李虛中:唐代星命學家,以人的出生年、月、日干支推算壽夭貴賤。
牛毛:比喻事情繁多。
蝸角:出自《莊子·則陽》,比喻微小的境地或利益。
戚施:駝背,比喻諂諛獻媚的人。從臾:慫恿、奉承。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可能當時社會上一些人在科舉等傳統仕途上不得志,轉而從事其他行業。詩人看到李熙載從儒者轉變為五行家這一現象,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此詩主旨在于感慨傳統學問難以帶來功名,批判世人追逐蠅頭小利的現象,勸人擺脫困境。其特點是用典恰當,語言通俗,在文學史上雖無重大影響,但反映了當時社會一部分人的生存狀態和思想觀念。
湖山不到每馳情,與客逢迎暫駐旌。
鷲嶺飛來詢慧理,龍宮吟就續延清。
僧房有竹循門見,磴道攀蘿盡日行。
交臂晤言欣得侶,上臺專使對仙瀛。
昆侖一支流向東,七月八月船如風。
愛君少壯此行樂,恨我留連成老翁。
神頭兩岸水無窮,伏檻荷花滿地紅。
當時不得君攜手,今日山川在眼中。
蹇馿愁石路,余亦倦躋攀。
不見道人久,忽然芳歲殘。
朝隨云暫出,暮與鳥爭還。
杳杳青松壑,知公在兩間。
六學先聲病,群書欲備詳。
摛文資引據,結字辨偏旁。
篆楷顏毫妙,編聯蜀紙光。
殘篇雖脫落,猶可挹遺芳。
無田士相吊,亦以廢燕樂。
我官雖在朝,得飲乃不數。
詩書向墻戶,賓至無杯杓。
空取上古言,酬之等糟粕。
有如揚子云,歲晚天祿閣。
但無載酒人,識字真未博。
叔兮歸自東,一笑堂上酌。
緒余不及客,兒女聊相酢。
高談非世歡,自慰亦不惡。
寄言繁華子,此趣由來各。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
翳翳陂路靜,交交園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屨或幽尋。
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
余生非匏瓜,于世不無求。弱力憚耕稼,衣食當周流。
起家始二十,南北今白頭。愁傷意已敗,罷病恐難瘳。
江湖把一節,屢乞東南州。治民豈吾能,閑僻庶可偷。
謬恩當徂冬,黽勉始今秋。豈敢事高蹇,茫然乖本謀。
撫心私自憐,仰屋竊嘆愀。強騎黃饑馬,欲語將誰投。
頼此城下宅,數蒙故人留。攬衣坐中庭,仰視白云浮。
白云御西風,一一向滄洲。安得兩黃鵠,跨之與云游。
禮藉標三瑞,靈篇首五芝。
忽傳神草植,高出廟垣楣。
物色甘泉詔,形容繆襲辭。
敷榮連刻桷,滋液本華池。
運應承平旦,辰臨孟夏時。
階蓂符歷數,豐芑協聲詩。
尊祖誠斯洽,稱觴禮所宜。
共知天輔德,萬葉固皇枝。
草端無華滋,陰氣已盤固。
暄妍卻如春,歲晚曾不寤。
一裘可以暖,貧士終難豫。
忽忽遠枝空,寒蟲欲壞戶。
故物一已盡,嗟此歲年深。
野桃自著花,荒棘自生針。
芊芊谷水陽,鬰鬰昆山陰。
俛仰但如昨,游者不可尋。
地席賢王寵,官分右掖司。
文華天所賦,政事吏為師。
始見良言進,俄驚哲士萎。
平生公輔業,所頼圣明知。
天提兩輪光,環我屋角走。
自從紅顏時,照我至白首。
累累地上土,往往平生友。
少年所種樹,磥砢行復朽。
古人有真意,獨在無好丑。
冥冥誰與論,客至當飲酒。
悲哉孔子沒,千歲無麒麟。
蚩蚩盡鉏商,此物誰能珍。
漢武得一角,燔烹誣鬼神。
更以鑄黃金,傳夸后世人。
孔子見南子,子路為不怡。欲從公山氏,勃鬰見色辭。
道如天之蒼,萬物不能緇。弟子尚不信,況余乏才資。
明知古人仁,語默各有時。茍出不自慎,果為聽者疑。
白圭尚有磨,駟馬猶能追。一言成不智,雖悔欲何為。
白下有賢宰,能歌如紫芝。
民欺自不忍,縣治本無為。
風月誰同賞,江山我亦思。
粉墻侵醉墨,怊悵綠苔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