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余丞相四首 其二
慨惜三朝老,忠勤一代師。
冕裳親奉日,鼎鼐手調時。
揖遜承三節,安危系一辭。
世平今似水,卻嘆哲人萎。
慨惜三朝老,忠勤一代師。
冕裳親奉日,鼎鼐手調時。
揖遜承三節,安危系一辭。
世平今似水,卻嘆哲人萎。
痛惜這位歷經三朝的老臣,他忠誠勤勉堪稱一代師表。曾親身侍奉帝王,掌握著國家的政務。在禪讓之事上秉持著高風亮節,國家安危往往系于他的一句話。如今世道太平如平靜的水流,卻嘆息這位賢哲之人逝去。
三朝老:歷經三個朝代的老臣。
冕裳:古代帝王、官員的禮服,這里指侍奉帝王。
鼎鼐:鼎和鼐,古代烹飪器具,比喻宰相等治理國家的要職。
揖遜:禪讓、讓賢。
三節:此處可能指高風亮節等含義。
哲人萎:比喻賢哲之人去世。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中可知丞相歷經三朝,在國家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詩人可能是在丞相去世后,有感于其一生的忠誠和功績,為表達對他的敬意和哀悼而創作此詩。當時社會或許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但丞相的離世讓詩人深感惋惜。
這首詩主旨是哀悼丞相的去世,高度贊揚了丞相忠誠勤勉、功績卓著。其突出特點是語言質樸卻情感真摯,對丞相的評價客觀公正。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重大影響,但從側面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賢能之臣的敬重。
筆力卷鯨海,人物冠麟臺。向來朱邸千字,不省有驚雷。
人似曲江風韻,剛要重來持節,不道玉堂開。草詔坐扛鼎,瑣屑掃尊罍。
金錯落,貂掩映,玉崔嵬。看公談笑,長河千里靜氛埃。
散馬晝閑榆塞,辮發春趨瑤陛,都出濟川才。老子尚頑健,東閣亦時來。
只知愁上眉,不識愁來路。
窗外有芭蕉,陣陣黃昏雨。
逗曉理殘妝,整頓教愁去。
不合畫春山,依舊留連住。
風掃暮云空,依舊四山環碧。
珍重主人清意,放梅梢春色。
靚妝清唱兩無塵,蓮步繡鞋窄。
莫怪十分沈醉,為教人消得。
東望山陰何處是。往來一萬三千里。寫得家書空滿紙。流清淚。書回已是明年事。
寄語紅橋橋下水。扁舟何日尋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無寐。鬢絲幾縷茶煙里。
風雨半摧殘,一園花老。綠遍池塘夜來草。看花何處,莫被此花相惱。世間多少事,邯鄲道。
憑遠下臨,暗塵飛繞。數點煙中樹、水村小。斜陽且住,為我花間留照。從教紅滿地,何須掃。
風蕭蕭。驛亭春信期春潮。期春潮。黃昏浮動,誰在江皋。
碧云冉冉橫溪橋。瓊車未至馀香飄。馀香飄。一簾疏影,月在花梢。
寓意登臨詩與酒。豪氣直沖牛斗。揮翰風雷吼。我生嗟在東坡后。
流水高山琴靜奏。莫笑知音未偶。天意君知否。窮通在道吾何有。
西風吹斷夢草。來度芙蓉老。座上人誰在,晨參疏影相照。幽館寒意早。檐聲小。醉語秋屏曉。
記年少。相攜勝處,黃花香滿烏帽。如今將見,璧月瓊枝空好。準擬新歌待見了。不道。些兒心事還惱。
思遠樓前路。望平堤、十里湖光,畫船無數。綠蓋盈盈紅粉面,葉底荷花解語。斗巧結、同心雙縷。尚有經年離別恨,一絲絲、總是相思處。相見也,又重午。
清江舊事傳荊楚。嘆人情、千載如新,尚沈菰黍。且盡尊前今日醉,誰肯獨醒吊古。泛幾盞、菖蒲綠醑。兩兩龍舟爭競渡,奈珠簾、暮卷西山雨。看未足,怎歸去。
東風吹恨著眉心。金約瘦難任。西窗翦燭渾如夢,最愁處、南陌分襟。香歇繡囊,塵生羅幌,憔悴到如今。
小花幽院夜沈沈。涼月轉槐陰。拂墻樹動開朱戶,又贏得、愁與更深。青翼不來,征鴻難倩,流怨入瑤琴。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曉日掠輕云。霜瓦鱗鱗。六朝山色儼如新。家在洞庭南畔住,身在江濱。
華發照烏巾。無意尋春。空將兩袖拂飛塵。可惜梅花開近路,惱盡行人。
倡條繁蒂綠層層。解衫扶醉同登。暝云無樹亦崚嶒。紅袖深憑。
病思去春饒睡,醉魂因酒思冰。夜涼星斗掛修甍。歌盡香凝。
空佇立。又是冷煙寒食。
開盡荼?都一色。東風吹更白。
我是綸竿倦客。道上行人不識。
著取蓑衣拈短笛。沙鷗應認得。
柳煙濃,花露重,合是醉時候。樓倚花梢,長記小垂手。
誰教釵燕輕分,鏡鸞慵舞,是孤負、幾番春晝。
自別后。聞道花底花前,多是兩眉皺。
又說新來,比似舊時瘦。須知兩意長存,相逢終有。
莫謾被、春光僝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