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夢八詩 其七
云母屏間看舊題,醉吟阿母碧桃枝。群仙指點未題處,更乞凌虛白鶴詞。
云母屏間看舊題,醉吟阿母碧桃枝。群仙指點未題處,更乞凌虛白鶴詞。
睡來展腳睡,悟理起題詩。
詩中無別意,唯勸破貪癡。
貪瞋癡若盡,便是世尊兒。
無煩問師匠,心王應自知。
子長愛奇故不收,況乃著論非許由。
先生蹤跡重埋沒,引舜作證應點頭。
天下大器尚不欲,萬古虛名豈愿留?
江北漫空山不靜,說著高風簪可投。
未為世用古來多,
如子雄文世孰過。
好待功成身退后,
卻抽身去臥煙蘿。
總戎詣幽勝,天使相追隨。
躋山玉笥號,到峰石傘奇。
接武白云表,放情玄月時。
恬曠薄沆瀣,峻極超崦嵫。
平視羲和轡,俯觀朝夕池。
巖中復何揖,坐位多所宜。
郁烈桂香眇,寅緣霞彩披。
孤光逗綺翼,獨秀分瓊枝。
靈氣達心久,華容招目移。
遂忘日云暮,登降不知疲。
眷言丘壑士,養節松竹滋。
感激旌蓋顧,干以獻貞詞。
禪居一海間,鄉路祖州東。
到國宣周禮,朝天得僧風。
山冥魚梵遠,日正蜃樓空。
人至非徐福,何由寄信通。(同前)。
寶珠內衣里,
系來無量時。
遇六惡知識,
又常假慈悲。
牽我飲欲酒,
醉臥都不知。
情盡酒復醒,
自見本道師。
玉座新規盛,金章舊制非。
列城初執禮,清廟重垂衣。
不覩千箱詠,翻愁五稼微。
祇將蘋藻潔,寧在餼牢肥。
徙市行應謬,焚巫事亦違。
至誠期必感,昭報意猶希。
海日明朱檻,谿煙濕畫旗。
回瞻郡城路,未欲背山歸。
石古苔痕厚,
巖深日影悠。
參禪因久坐,
老佛總無愁。
裊裊芙蓉枝,灼灼當秋好。
嚴霜一以冽,日夜色枯槁。
詎惟華葉衰,柯條不自保。
斬刈同束薪,秋江跡如掃。
時事多推移,江流去浩浩。
天壇絕頂山,髣髴翠微間。
跡久苔紋碎,云根古木閑。
丹成人已去,鶴駕未曾還。
猶有簫吹響,時時下舊山。
世人重名利,
余心總不然。
束薪貨升米,
清水鐵鐺煎。
覺熟捻鐺下,
將身近畔邊。
時時拋入口,
腹飽肚無言。
疎莖秋擁翠,幽艷夕添紅。
有月長燈在,無煙燼火同。
香濃初受露,勢庳不知風。
應笑金臺上,先隨曉漏終。
所樂非吾獨,人人共此情。
往來三伏里,試酌一泓清。
世人重珍寶(《宗鏡錄》卷十五作“但重金”),我貴(《宗鏡錄》作“愛”)剎那靜。
金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
性空法亦空(《宗鏡錄》作“性通法亦通”),十八絕(《宗鏡錄》作“斷”)行蹤。
但自心無礙。何愁神(《宗鏡錄》作“聲”)不通。
(按:崔詞疑即與薛蘋同題禹廟十七人之一。)
惟舜禪功始,惟堯錫命初。九州方奠畫,萬壑遂橫疏。受箓嘗開洞,過門不下車。諸侯會玉帛,滄海薦圖書。玄默將遺世,崇高亦厭居。耘田自有鳥,濬澤豈為魚。家及三王嗣,殷囚百代如。靈容肅清宇,袞服閉荒墟。棗徑愁云暮,松扉撤祭余。叨榮陵寢邑,懷古益躊躇。(見《會稽掇英總集》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