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次遇雨
木末云屯飛雨暗,柳梢水到小溪深。
身隨王事有行役,家在江南無信音。
但得林泉堪著眼,莫將軒冕更關心。
拂衣何日徑歸去,青鬢不禁愁緒侵。
木末云屯飛雨暗,柳梢水到小溪深。
身隨王事有行役,家在江南無信音。
但得林泉堪著眼,莫將軒冕更關心。
拂衣何日徑歸去,青鬢不禁愁緒侵。
樹梢上烏云聚集,驟雨飛來天色昏暗,柳梢處溪水漫漲,小溪變得更深了。我為了公事而四處奔波,家鄉遠在江南也沒有消息。只要有山林泉石能讓我欣賞,就不要再把官位放在心上。什么時候能拂衣直接歸隱,可青春的鬢發已禁不起愁緒的侵擾了。
野次:野外。
木末:樹梢。
王事:官家的事,公事。
行役:因服兵役、勞役或公務而在外跋涉。
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祿。
拂衣:振衣而去,指歸隱。
青鬢:烏黑的頭發,指年輕人的頭發。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可能是在為公事奔波途中,于野外遭遇大雨,由此觸發了內心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官場生活的厭倦,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歸隱生活的向往和對公務勞役的無奈。其特點是情景交融,情感表達直接。在文學史上雖無顯著地位,但體現了詩人真實的心境和情感。
植來高節歲經霜,濃翠穿云出上方。
花界靜標千樹秀,禪心閑對四時涼。
根磻蘚石龍形老,(“磻”,蔣、項皆云當作“蟠”。)乳滴金沙琥珀香。
為愛奇材看在盡,題詩留在遠公房。
好事須相讓,惡事莫相堆。(“堆”,伯二八四二卷作“推”。)
{亻|口/工}(鄭校本作“但”。)能辨此意,禍去福招來。(“招來”,斯三三九三卷作“將來”。)
仙人好負局,隱士屢潛觀。
映水菱花散,臨風竹影寒。
月下時驚鵲,池邊獨舞鸞。
若道人心變,從渠照膽看。
雨似隨車至,云疑逐蓋飛。
版筑安城日,神祠與此興。
一州祈景祚,萬類仰休征。
蘋藻來(釆)無乏,精靈若有憑。
更看云祭處,朝夕酒如繩(澠)。
惟愛禪林秋月空,
誰能歸去宿龍宮。
夜深聞法餐甘露,
喜在蓮花法界中。
恐老蛟重作患深[一],獨埋鐵柱至如今。
根牢直下蟠江底,勢壯長留鎮郡心。
神鬼每聞趨夜后,風雷不敢犯塘陰。
無因更走橫泉窟,壓斷祈精氣永沉。
寒食都人重勝游,相如獨自閉門愁。
嘗聞婁護因名達,君試將余問五侯。
五里波?郭,扁舟棹到門。
水經春雨漲,山近夕陽溫。
?鶆穿蘆葉,蟛蟖上竹根。
憂來欲誰話,猶賴酒盈罇。
鄉路轅思北,
家林巷喜雨。
飲酒是癡報,如人落糞坑。
情知有不爭,(“爭”,伯三五五八、伯三七一六卷作“凈”。)豈合岸頭行。(“合”,伯三七一六卷作“不”。)
山亙南豐石亙山,石橫山路馬登難。
非論蹇步須回駕,縱使追風亦解鞍。
恐是龍宮通洞府,莫應猿嶺建星壇。
何因不許超驤輩,踏著連云大麓端。
馬知因圣出,才本自天生。
駔駿何煩隱,權奇愿盡呈。
電從雙眼落,云向四蹄輕。
過去王良喜,嘶來伯樂驚。
絕塵慚逸步,曳練議能名。
唯待金鞭下,春風紫陌情。
客從巴硤度(水渡),傳子(爾)訴(溯)行舟。
是日風波濟(霽),高塘(堂)雨半收。
青山滿蜀道,淥(綠)水向荊州。
不作書相慰(問),何(誰)能散(慰)別愁。
夜鵲南飛倦,鳴雞屢送晨,忽聞芳歲道(到),今日故園春。
試上亭臺望,葐蒀(氛氳)江樹新。(項云“葐蒀”為草木茂盛之貌,不煩改。)
旳旳韶陽蕚,迢迢佳麗人,音容曠不接,景物徒相因。
別怨如流水,移恩念積薪,垂淚三危露,心斵[一](“斵”,原卷作“斷”。)二京塵。
遠役鴻為伴,荒亭鬼作隣,吾生殊卉木,顦顇此江濱。([一]俞云:“『心斵』疑『心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