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宋知縣剛仲二首 其二
閥閱方成一段奇,三湘況是古來稀。
弟兄同歲乘槎去,父子連科折桂歸。
詩禮傳家人共羨,歡華過眼事俱非。
秋風寂寞萱堂露,染盡當年戲彩衣。
閥閱方成一段奇,三湘況是古來稀。
弟兄同歲乘槎去,父子連科折桂歸。
詩禮傳家人共羨,歡華過眼事俱非。
秋風寂寞萱堂露,染盡當年戲彩衣。
家族門第成就了一段傳奇,在三湘之地自古以來都很罕見。兄弟同年踏上仕途,父子接連科舉高中。以詩禮傳家為眾人所羨慕,可繁華轉眼成空,一切都已改變。秋風蕭瑟,萱堂前寒露清冷,仿佛染盡了當年戲彩娛親的衣裳。
閥閱:指門第、家世。
三湘:湖南的代稱。
乘槎:原指乘木筏,后常比喻入朝做官。
連科:接連在科舉考試中被錄取。
折桂:比喻科舉及第。
詩禮傳家:指以儒家經典及其道德規范世代相傳。
萱堂:指母親的居室,也借指母親。
戲彩衣:春秋時楚國老萊子事親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斕衣,作嬰兒戲。后以“戲彩”指孝養父母。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宋知縣剛仲可能出身于一個顯赫且重視文化傳承的家族,家族曾有兄弟同年為官、父子連科等榮耀之事。創作此詩時,或許家族已走向衰落,宋知縣剛仲也已離世,詩人有感而發寫下此挽詩。
這首挽詩以宋知縣家族的興衰為主題,先贊揚其家族昔日的輝煌,后感慨世事無常。它展現了家族命運的起伏,在文學上以平實的語言表達深沉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現實意義。
我欲楊村結草廬,不知蹤跡又江湖。回觀咫尺如天遠,自別豐標僅月馀。忽一二時思故舊,整千百里望音書。憶君不忍忘懷處,一片青云點太虛。春來行盡爛田畦,云滿春空水滿溪。風漾碧波翻麥壟,日晴紅雨落桃蹊。杜鵑聲斷驚寒兔,蝴蝶夢殘聽曉雞。人在江東寄歸信,海棠花謝燕銜泥。子到鉛山我信州,筍輿軋軋又歸休。數程細雨斜風路,一片落花啼鳥愁。何必便為阮籍哭,不來相伴赤松游。他年我到蓬萊去,一粒金丹汝去不。
小草生枯桑,芊芊競芳辰。雖云殊本根,寄托各有因。自我罹幽囚,忽焉經浹旬。我兄千里馀,渺渺長河津。妻子日望余,蒼蒼隔西鄰。所幸二三友,笑言越昏晨。宵鐙促燕膝,昵語忘苦辛。患難茍相得,毋論骨肉親。
黃屋如天運,紆徐再浹旬。慶云籠左纛,甘雨凈前塵。非避炎曦烈,將惇磐石親。初筵均沛澤,大訓共敷陳。
南狩軿車六轡摧,娥皇遺廟儼江隈。繡蟠日月雙龍冕,翠嵌云霞九鳳釵。眉黯蒼梧迷徑襪,淚封斑竹鎖妝臺。祗憐父老猶存敬,伏臘稱臣撥篆灰。
白蛇初斷路人通,漢祖龍泉血刃紅。不是咸陽將瓦解,素靈那哭月明中。
江頭柳花白如雪,江上行人正催別。欲把長條贈遠行,蕩飏花飛不堪折。今年花飛猶去年,此時一去何時旋。含情再誦江淹賦,如在桃花潭水邊。望君重來在早晚,顧君不道蘄州遠。君看柳絮雖無情,猶自隨風逐飄轉。
秋色招游絕素書,林亭煙靄正蕭疏。張衡未老玄謀歇,蔡衍才亡黨禁除。庭露半沾蟲網破,隙光斜逗燕巢虛。可能盡舉平生好,惟有驢嗚送輤車。
蹇蹇趨王日,騑騑周道朝。時危賢者賤,世亂仆夫驕。敢自悲遲滯,如何駕遠遙。晨林風鵲亂,昏樹月烏噍。未靜煙塵色,誰憐羽翼焦。窮途西日暮,酷晝午云燒。長息思原隰,饑心望闕朝。嗟嗟行役者,徒爾復歌謠。
熱海氣蒸為喜雨,凍城寒結就愁陰。中心甚欲期真宰,教使人知造物心。雪海迤延窮地界,雪山迢遞際天涯。但為日月光臨處,終不曾偏照一家。青嶺亙如頹碧落,赤河長似浸紅霞。是天柱折天傾處,龍戰重淵尚攫拿。黃草泊圍青草甸,白楊河繞綠楊堤。依然名是參天道,誰使唯聞戰馬嘶。弓月山風長似箭,燭龍軍火亂如星。祇除盡挽天河水,可洗兵塵戰地腥。黑水且誰為翠水,白山元自是冰山。得非煙容乘龍火,為煽洪爐到世間。
世家自古高東魯,道德流傳福澤深。扶老日攜楷木杖,觀書時傍杏壇陰。沂南別墅花如雨,闕下孤兒淚滿襟。相見昔曾交一臂,臨風那忍寄哀吟。
昭陵龍去奎文在,萬歲靈杉守百神。四十二年真雨露,山川草木至今春。
才情如水氣如煙,寒露玉壺冰浸天。北庭沙草渺何許,江南風月故依然。
病中三月不出戶,暖日晴風始一游。處處鳥鳴催布谷,山山花發叫鉤辀。幽人幾杖來相就,野老壺觴起更留。童仆不知觀物意,歸途催報夕陽收。
享了荷花上番香,卻穿竹徑百弓長。滿園亭榭都參遍,祇有筠庵第一涼。
燈影稀疏兩岸樓,市聲已寂睡聲齁。幾家夢斷三更過,此老心窮八極游。服氣仙人吾不學,坐禪釋子彼何求。夜思晝讀諸郎識,俯仰青春鬢忽秋。一樣乾坤幾樣人,甑生塵異襪生塵。寒窗黃卷青燈雨,暖閣金釵玉斝春。誰同公子夢方魘,我與先生詩又新。□□兒曹供筆墨,為言不是寫真真。雨腳如麻坐到明,雨樓聽盡五更聲。無人共唱尋尋覓,有子聊教仄仄平。凌室不能藏臘凍,稼場或至誤秋成。誰知憂世書生意,惟愿天階正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