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里嶺
上下各九里,東西只數家。
田橫梯齒密,松列雁行斜。
分鑣爭嶺道,孤往接天涯。
為我謝風景,何路不開花。
上下各九里,東西只數家。
田橫梯齒密,松列雁行斜。
分鑣爭嶺道,孤往接天涯。
為我謝風景,何路不開花。
九里嶺上下各有九里路程,東西方向只有寥寥幾家住戶。梯田像梯子的齒一樣密集,松樹排列如斜飛的雁陣。騎馬的人在嶺道上分路而行,我獨自前往仿佛要與天涯相接。請替我答謝這美麗的風景,哪條路不是處處開花呢。
分鑣:分路而行,鑣是馬嚼子。
謝:答謝。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不詳,但從詩中可推測詩人在游歷途中經過九里嶺,被當地的自然風光所吸引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九里嶺的風景,其特點是寫景生動形象,情感積極樂觀。在文學上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捕捉。
芎苗高一丈,細花如申椒。
不獨服芎根,衣佩或采苗。
清芬襲肌骨,歲久亦不消。
所以湘浦客,潔修著高標。
我老苦多病,風寒首頻搖。
愿移一百本,溉根豁煩囂。
雖無下女遺,干葉插盈腰。
逃泥貰旦暮,不學楚人謠。
眉目真如畫,英姿迥不凡。
識高能擇主,功大不勝讒。
馬革忠何壯,壺頭怒尚銜。
誰甘騎款段,長服野人衫。
門外桑干水,我行君尚留。
話長見恨晚,情苦意如秋。
此道今垂絕,何人可與謀。
臨行重分首,吾教尚多憂。
依稀風景小羌村,不欠東屯稻菽園。
阿魏搗香風送響,雕胡擘玉水開痕。
招邀紫翠山當座,摽撥紅黃菊上盆。
世上去來俱是客,隨風吹送夢歸魂。
夢亦何曾渡白溝,今朝卻作等閑游。
橫云鶴倦性猶野,嘶雨蟬哀信已秋。
此事欲知詩盡有,西園才說肺先浮。
歸途亦及中秋月,乘興同登何處樓。
今度闌干倚,蒼茫入暮天。
碧溪分市井,華屋亂云煙。
鐘隔春來樹,燈流夜去船。
惜哉題柱壯,琴動鳳凰弦。
暑熱不可度,須此日暮涼。況爾得佳友,共約棲禪房。
行吟發幽興,空闊入水鄉。蕭散意自適,輕風動衣裳。
誰歟遠有望,煙影生冥茫。已復入古寺,樹色交青蒼。
虛廊絕蚊蛾,可近燈燭光。蓮花生清池,靜坐乃聞香。
尊卑就次序,肴核羅杯觴。嗟此坐中人,聲名托文章。
云霄縱高步,山林倏潛藏。況遇知己飲,豁達傾肺腸。
撫掌發一笑,神思驚軒昂。酣歌興未已,下趁青苔荒。
仰視天無塵,素月升東墻。百年亦如寄,萬事何其長。
慎勿忘今夕,嘉話連僧房。
大江以東非生緣,大江以西非受經。
行腳見宋朝三十七員惡知識,末后撞入天童布絲網里。
折倒平生,視佛祖若大寇讎,視衲僧若大冤憎。
五處住山,百無一能。
無補宗教,不上傳燈。
効尤佛照授秀巖之法席,魯山其克荷負,而道德深愧乎五宿觀堂之老僧。
誰費丹青,點涴太清。
只好釣雪磯頭,終朝笑看遠山青。
丁寧莫采籜龍兒,造物成材各有時。
寸碧縱橫牛戴角,一斑纏裹豹留皮。
長身上水夜深看,直干干云歲晚知。
名節為君描畫盡,清吟堪繼菉猗詩。
太白峰頂云,太湖波心月。
黑夜散清光,炎洲飛皓雪。
不是古佛玄機,亦非諸祖妙訣。
別別,萬像森羅驚吐舌。
達磨西來,傳個策子。
少至萬言,多無一字。
賤如金璧,貴如泥土。
第一句為君擧,聽著即聾,覷著即瞽。
學道如牧牛,尋牛須訪跡。
牛既已純熟,牧乃便省力。
靠壁舊烏藤,一朝生兩翼。
天地豈不大,去當六月息。
生鐵網,布絲網,弄盡乞兒潑伎倆。
天下衲僧皆乞命,至今殺氣填穹壤。
我幸當時不入頭,今日思量也好罵伊一上。
休休,他是蓬萊山里人,只消饒蓬萊香供養。
天下有明月,人世苦昏昏。
山色無今古,谷云常吐吞。
微言誰與析,妙理獨難論。
萬樹秋風老,先生道自尊。
古佛心,無背面。
泥團土塊,磚頭瓦片。
是汝諸人,每日于土木場中,何止行一徧兩徧,三四五徧。
因甚足踏不著,眼覷不見。
令人長憶謝玄暉,解道澄江浄如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