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頓昂伯高兼簡王丈公瑞頓嘗識先君
凄涼元祐幾遺民,邂逅京江兩病身。
阮籍莫年唯可醉,揚雄平日固當貧。
久知丘壑須吾黨,晚喜簞瓢有若人。
同識嵇公更誰在,仲任雖健鬢如銀。
凄涼元祐幾遺民,邂逅京江兩病身。
阮籍莫年唯可醉,揚雄平日固當貧。
久知丘壑須吾黨,晚喜簞瓢有若人。
同識嵇公更誰在,仲任雖健鬢如銀。
元祐年間的遺民境況凄涼,我和你在京江偶然相遇,都是抱病之身。阮籍晚年只能借酒消愁,揚雄向來就安于貧困。早就知道寄情山水的事要靠我們這類人,晚年欣喜遇到你這樣安貧樂道之人。當年一同結識先父的人還有誰在世呢,王丈公瑞雖然康健但鬢發已如銀白。
元祐:宋哲宗趙煦的第一個年號。遺民:指經歷改朝換代后仍留居故地的人,這里可能指經歷元祐時期政治變動后還在世的人。
邂逅:偶然相遇。京江:長江流經江蘇鎮江北的一段。
阮籍:三國時期曹魏詩人,常以醉酒避世。莫年:即暮年,晚年。
揚雄:西漢學者、辭賦家,一生淡泊名利,生活貧困。
丘壑:指山水,比喻隱者的居處。吾黨:我們這類人。
簞瓢:指安貧樂道的生活。若人:這個人,指頓昂伯高。
嵇公:這里可能借指作者的先君。
仲任:可能指王丈公瑞。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元祐”可知與北宋元祐時期相關,當時政治斗爭激烈,經歷元祐黨爭等事件。詩人可能在感慨時代變遷、人事滄桑,遇到頓昂伯高,回憶起先君及與之相關的人,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感慨時代變化、故人凋零,同時贊賞頓昂伯高安貧樂道的品質。它以用典為突出特點,含蓄深沉地表達情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對歷史和人生的思考。
人生來日正悠悠。酒盈甌。花盈頭。燦爛芳春,何處不風流。雖使秋來霜信冷,俏織女,伴牽牛。
團團明月照西樓。上簾鉤。多含愁。應恨時乖,夫婿不封侯。若使封侯官都護,頭雪白,戍伊州。
自斷此生休問天,焉能終日心拳拳。
人生幾何春已夏,況我與子非壯年。
東流江水西飛燕,可惜刻漏隨更箭。
細推物理須行樂,只愿無事長相見。
騎氣乘云事已灰,
娟娟野月照蒼苔。
自憐不及壇前石,
曾遇仙翁躡屐來。
酒滿清尊淚滿衣,巖花冉冉雨霏霏。
空林日暮悲風急,惆悵孤魂怨獨歸。
百年事業獨孤墳,松柏蕭蕭倚暮云。
落葉滿林回首處,哀猿啼鳥不堪聞。
陽春臺上弄芳晴,幾片楊花過曉城。小燕稍誇風日好,古松那記歲華更。黃灣舊興悠悠著,南浦朝云浩浩生。誰遣疏慵兼早病,江湖何事不關情。
佳辰方愛出郊晴,況報詩郵到石城。帽底柳枝催變鬒,眼前人事類傳更。洪都美政歸新府,故紙常談笑老生。小計別來今五載,祇應春水付深情。
不畫漁竿與釣磯,清溪萍藻自霏微。我非魚卻知魚樂,相對悠悠兩忘機。
肯將顏色屬東風,一種清姿入畫工。畢竟蕭疏是君子,不須強比六郎同。
才題菊便說淵明,風韻陶家未便爭。何似凱亭多高致,自將晚節譜秋英。
浴水霜毛風格清,秋塘煙雨自和鳴。愛他蓼岸沙汀立,不向煙波險處行。
饞口無端見一枝,筠圓幾簇蔭披離。金丸嬴得瓊漿味,憶殺江南五月時。
蒼巖簇簇水潾潾,風味江鄉入夢頻。欲倩香嶙老居士,再添一個捕魚人。
清流細響獨依依,不羨臨淵問釣磯。坐對寒泉不知晚,滿山蒼翠撲人衣。
斗酒雙柑逸興深,春游攜得一張琴。應知花鳥聲歌里,譜出高山流水心。
傍水臨巖結草廬,白云經闕自迂疏。山深小澗無人,閒倚南窗讀道書。
斷巖回碇自嶙峋,小寨秋原流水濱。莫訝吟鞭頻指顧,宵來有約看山人。
昔陶仙會化飛鳧,今見君容畫更殊。羨殺峭巖蒼翠里,有人閒對自跏趺。
養疴從此謝塵緣,云水安閑適性天。
著作尚馀先澤在,詩書應啟后人賢。
何來梁燕營巢穩,卻值江魚入饌鮮。
行樂及時時一醉,呼兒好系杖頭錢。
年老逢春春莫猜,老年方自少年回。
人情少悅酒不解,天氣卻寒花未開。
堤外有風斜送柳,墻陰經雨半生苔。
去年波水東流去,舊淥奈何新又來。
一輪推起滄溟底,高明朗開天際。冷浸銀河。光凝玉宇,人在層樓無寐。
浮生倦矣。嘆春去秋來,幾團愁思。念故傷離,此宵流盡不平淚。
飛觴誰又作賦,更羈人戍婦,杯酒應醉。鐵馬宵征,金鉦夜起,亦有英雄豪氣。
姮娥恁似。問煉就銀蟾,屏除纖翳。冷遍塵寰,幾人心似水。
輿衛寂寥野店秋,滹沱喚渡已無舟。
漢宮練被三軍劫,晉帝鞭為五騎留。
幾處荒煙炊豆粥,深宵趁月渡蘆溝。
蕪蔞亭子饒陽路,羌笛催人易白頭。
貧而自好苦誰資,
同里何堪吝所施。
負米夜投多隱德,
絕人酬謝諱無知。
有別動五六載,
相過才一二朝。
白首我方糟曲,
素風君欠簞瓢。
端溪千里寫恩波,溪上流云答榜歌。袖去清風高嶺嶠,藏來副墨滿巖阿。預愁炙日褰帷遠,佇憶行春露冕過。獻納中興何所頌,應知樂職有中和。
朝天南岳領諸侯,擁笏千峰拜冕旒。酌水未酬淵客淚,采風偏慰杞人憂。卷阿奕奕聽鸞鳳,棠芾陰陰狎鷺鷗。何待上公徵卓異,文明分陜在炎洲。
靜愛沙門老歲華,
河陽歸客住山家。
聽來鐘罷僧還定,
縹緲鐘聲隔紫霞。
西湖涼爽似秋天。走銀箋。召令前。高興東池,欲訪浣紗仙。南北峰前孤鶴起,翻皓月,下寒煙。
姑蘇公子昔翩翩。泊湖邊。使君船。猶憶平山,堂上見詩篇。今日頭顱應雪白,知一見,兩相憐。